俞江
[摘 要] 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该课程中逐渐显示出众多不足。而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活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基于此主要就中职立体构成互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立体构成;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200-02
立体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对立体的空间形态特征及造型规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设计出符合形式法则的新形态,并且这个新形态要有秩序性。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思维,并且要逐步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互动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关键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具有可行性。
一、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一)定义
互动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积极反馈,师生、生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科学教学模式,主要依托载体是课堂,以教学活动形式来展开。互动教学模式重在“互动”二字,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甚至群体间的互动,是“教”与“学”的结合,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将这一影响作用于课程教学中,以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特征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三点:多元性与差异性、平等性与情感性、动态性与反思性[1]。
1.多元性与差异性
首先互动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互动主体的多元性,不仅有教师,也有学生,甚至也可以包含学校的管理人员。另外互动的主体不仅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
其次互动教学模式的差异性表现在参与的主体上,不同个人、团体的思想存在差异性,其思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每个人的性格、经历不同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互动教学模式正是有效利用了个体差异化的特征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平等性与情感性
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在互动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其都有参与互动、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互动参与的平等性也是保障互動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关键,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真正放松。
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是课堂外的管理人员,其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情感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正是由于个体的情感性才保障了互动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动态性与反思性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交流、观点的传达、活动的展开都是动态性的,也正是因为动态性才使互动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互动教学模式反思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互动后的反馈上,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启发,进而会作用于实践,能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三)意义
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可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后,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立体构成互动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立体构成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强的交叉性,从立体构成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教学环节单一、设计作品流于形式、课程缺乏连续性与交叉性、创新性不强等缺点[2]。因此要对当前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活力,加强作品讨论和问题反馈,以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一)互动于课前,延伸于课内
针对立体构成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及学习观,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对于“线材的构成”可提前搜集学生的认知和观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主设计互动内容,借助互联网或智能手机实现与学生的线下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或意见进行整理,在课堂中要有机融入学生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进而增加学生对立体构成课程的好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互动收集到的观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入,不能盲目融入,要有针对性,要能对当前的立体构成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延伸到课内时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讨论,要把互动教学模式给予落实。
(二)巧妙导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立体构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沿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要积极采用多媒体平台来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要根据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提前制作课件,可以在网上搜寻相关的优秀作品案例,立体构成课程本就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优秀的作品案例也更能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因此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的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为学生进行讲析,二是要适时发问。问题的设定可以根据作品展开,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展开,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入环境设计专业等相关的内容,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与立体构成内容有很多交叉的部分,比如抽象造型的运用、设计材料、空间构成形式等,这些内容搬运到立体构成课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在导入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发问,并且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比如寻找相关结构造型的案例、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三)科学选择互动主题
立体构成互动教学模式少不了课堂互动,互动的前提需要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科学选择互动主题。以往的课题设计都具有单一性,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训练方式也比较机械,达不到实效。因此教师在选择互动话题时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话题设定可以具有争议性,但不可过于局限,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进而能引发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
教师可以从教室里的某一件装饰物进行主题设定,也可以从当地的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互动主题要具有趣味性、生活性。藝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可以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讲述出来,有时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分组合作,创新互动形式
分组合作是互动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分组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关键的是通过分组合作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积极的探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教师在实施分组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每个小组的成员数量及水平要综合进行考虑,不同小组的实力水平应均衡;二是教师要合理地设定小组的任务,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也可以根据小组的水平分别设定课题内容。
(五)优化互动交流物质载体,实施体验式教学
互动教学模式同样也离不开体验式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逐渐推动着设计行业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以科技为载体的光、声、电等设计元素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立体构成,但也为该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现代科技的理念,借助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科技的震撼,比如可以选取G20峰会上多媒体演出走秀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创新力。
其次,学校要完善基础设施,比如投影仪、传导器等,借助现代科技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场景,也符合立体构成课程多维性的结构特征。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互动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也应该应用于课后反馈中[3]。
首先,教师要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和反思,找出互动教学实践的优点和缺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善。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收集教学意见,还可以实现思想内容交流,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立体构成是一个多向度的空间概念,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又与美术、工艺、视觉平面、雕塑、建筑、环境设计等多个学科具有交叉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多元性,要科学合理设计互动教学计划,进而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洪玲.室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9(2):334.
[2]李碧茹,程朝霞.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与学研究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30(4):96-98.
[3]王艳.浅析立体构成课程的教与学[J].大众文艺,2019(21):25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