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项目”的新媒体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1-11-22 00:49温凤鸣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平台项目

[摘 要]培养适应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才是高校新闻专业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面对思想活跃、网络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将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新媒体概论课程探索并构建了“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概论;课程;“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3-0048-06

当前,网络与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一方面给课堂教学方式带来变革,另一方面也给传媒专业新媒体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革新带来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才成为传媒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媒体人才,需要相关课程、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文章以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新媒体概论课程为例,将业界资源和实践项目融进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校企政协同课程育人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媒体概论课程简介及学情分析

新媒体概论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生在选修本门课之前已修过了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摄影摄像等课程,对新媒体传播原理与新媒体制作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该阶段的许多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知识获取能力,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比较普及。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课程教师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从传统“我说你听”的传授者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激励者,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提供教学服务。

二、新媒体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新媒体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要素的组织与安排[1],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具体到新媒体概论课程中,其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

在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应用性、服务面向地方性”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指导下,新媒体概论课程确定了“注重应用、服务地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与服务地方发展相结合,努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媒体人才,充分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

在上述教学理念指引下,结合学情分析,新媒体概论课程确定了知识、能力和综合应用3大目标。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新媒体发展情况与传播规律;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维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综合应用目标是学生能将新媒体技术熟练地应用于新闻传播、政府宣传、企业营销等领域。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新媒体概论教学内容分为新媒体概述、新媒体类型、新媒体实务3个部分,包括16个单元共50多个知识点。其中,新媒体概述部分以知识传授为主,主要包括新媒体的定义、特征、形式、内容、应用场景、传播规律和发展史。新媒体类型部分,知识传授与技能练习相结合,包括Web1.0时代的新媒体(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Web2.0时代的新媒体(播客、维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短视频、H5、VR/AR/MR/AI)。新媒体实务部分,选择了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新媒体应用进行实践操作,分为微信公众号推文写作与编辑、网络直播应用、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4大板块。

教学方法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在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本课程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法、小组讨论法、场景演练法等教学方法,线上导学与互动、线下精讲与指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努力使学生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3.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主要包括任务点、测验、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5个方面,这5个方面可以在学习通APP中进行过程管理,如“手机签到”可清晰记录出勤;课堂表现则可通过“抢答”“选人”“测验”“主题讨论”“问卷”等形式转化为线上积分;本课程作业一共4次,分别为小组作业(1份新媒体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1篇政务公众号推文、1条短视频新闻)和个人作业(网易推文1篇),学生通过线上提交,教师在线上批阅、打分。结果评价则在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形成期末成绩。课程实行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3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10%、30%和10%。

(二)“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以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APP和课程微信公众号“温课”为线上教学平台。引入新媒体研究与实践大创项目、网易青媒计划项目、地方政务公众号代运营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线上网络教学、线下课堂教学和项目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了“平台+项目”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见下页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线上、线下的课时分布對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新媒体概论课程共32课时,包含线上12课时,线下20课时。线上课时包括网易编辑线上教学4课时、课程教师线上教学8课时。线下课时包括课程教师线下开展青媒计划高校合作班培训2课时、新媒体研究与实践大创项目指导2课时、政务新媒体代运营指导4课时、课堂教学12课时。线上课时占总课时的37.5%,线下课时占62.5%,课程课时设计符合“双万计划”中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安排20%~50%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要求[1]。“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从纯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师生齐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课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媒体概论线上课程,课程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学习指导、参考资料、测试题等。通过线上课程,学生随时可自主学习,课前进行在线预习,同时还配套建立了课程微信公众号“温课”,给学生推送新媒体研究前沿文献、参考书目等学习资料,展示学生优秀课程作业或作品,发布教学总结,与学生互动等。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化混合式教学实践(见下页图2)。线上教学:课前,给学生发布预习通知,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将在线课程中的课件、参考资料、教学视频设置为任务点,要求学生浏览或观看完任务点的50%~70%才算合格,每一章设置2~3个任务点;课中,通过学习通APP,让学生在线签到、完成8~12道的测试题,检测预习效果,根据测试情况进行重难点知识讲解,详细讲解1~2个案例与应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主要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学习通APP的“选人”“抢答”“主题/分组讨论”功能,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手机、电脑和投影实现三屏互动,增强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后,在学习通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并与学生互动、撰写教学心得。综上,在线测验、讨论、提问、答疑、互动、直播等线上教学占课程教师教学时长的40%,共8课时。此外,网易编辑在线教学4课时。线下教学:课堂教学占课程教师教学时长的60%,共12课时;线下指导大学生开展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2课时;网易青媒计划高校合作班新媒体培训2课时;指导“微青原”政務新媒体运营4课时。

探索了校企政协同的课程育人路径(见下页图3)。借助新媒体概论课程,与网易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青原区融媒体中心等机构合作实施校企政协同培养实验班,培养适应业界需求的新媒体人才。一是建立了网易青媒计划井大合作班,开展校企协同课程育人。网易青媒计划是由网易学院推出的面向大学生的线上公益培训课程,将该计划融入课程教学,将网易新媒体栏目主编讲授新媒体运营实战的视频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教师线下组织培训与指导,学生在网易发表的推文作为课程作业的一部分。二是新媒体概论课程承担了青原区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青原”的代运营,将该政务新媒体的运营作为线下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写作、编辑推文,课程教师修改、指导、审核,在“微青原”上发布与传播。除了内容运营,课程师生团队还参与了“微青原”的活动运营,联合青原区旅游局、文体局等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为“微青原”拉新涨粉,提升“微青原”的社会影响力。三是新媒体概论课程融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新媒体研究与实践。以项目驱动课程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发表网络文章,拍摄制作网络节目、专题片、短视频等,产生了许多教学成果。

三、新媒体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开展的“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到课率和作业完成率,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成绩。首先,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到课率达到93%~100%。这得益于学习通的在线签到功能,只能在规定时间内签到或定位签到,且会在网络教学平台留下签到记录,这是对学生到课学习的一种监督。其次,混合式教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本课程作业完成率达到100%,作业完成率明显提高。最后,混合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课程在两个同专业同年级的平行班同时开设,为了验证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课程教师在A班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法,B班采取的是混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相同,期末考试也采用了同样的试卷,结果发现,A班的平均成绩为73.2分,B班的平均成绩达到89.6分,采用混合式教学班级的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班级的平均成绩高16.4分。

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互动频次增多。混合式教学将课程管理过程化,学习表现积分化,促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课前预习中,学生任务点完成率超过85%。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

“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丰富的可视化教学成果,如学生借助新媒体概论课程申报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多项,内容均与新媒体研究或实践相关。借助课程,新闻系与网易新闻学院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举办网易青媒计划高校合作班4期,新闻系30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72位学生获网易“优秀学员”,在网易上发表网络推文1500多篇,学校获“优秀合作高校”。学生在“微青原”政务公众号中发表政务推文200余篇,单次活动运营涨粉两千多个。制作网络节目12个,拍摄专题片2个。此外,学生还在搜狐视频、梨视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表短视频新闻60多条,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上述项目实践,学生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新媒体运营能力得到了提升。许多学生毕业时凭借本课程积累的新媒体实践成果和实践经验获得今日头条、江西大江网、宜春新闻网、搜狐视频、网易新闻网等网络新媒体运营职位,吉安各区县融媒体中心也到新闻系挑选可直接上岗的新媒体人才。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体现为知识、能力、应用目标的实现,新闻专业新媒体概论课程还具有课程育人的使命。为此,“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注重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将政务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政务新媒体运营(项目)作为课程部分内容之一,让学生通过参与政务新闻、推文等政务新媒体内容的采写与编辑,以及政务新媒体活动运营,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在政府宣传领域是如何应用的,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到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务信息宣传窗口、旅游资源推介平台以及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其运营方法与其他新媒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内容生产上。政务新媒体的内容以政务新闻为主,几乎每一篇推文都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因此在内容采写编辑中尤其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与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每一篇政务推文还要做到严肃性与生动性的平衡,使学生增长了新媒体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课程育人效果。

四、结语

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理念直接相关,各个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本课程“平台+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转型,面向地方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而构建的。因此,该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和所有课程,对于立足服务地方、正在向应用转型的地方院校及偏实践性的课程可能更为有效。

混合式教学本质上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取决于科学的教学设计。然而,当前一些高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混合式教学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表面融合,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够;二是教学媒体使用不当,混合式教学变成了教学媒体的混合,没有将教学媒体的使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提升不快。因此,要想取得更好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应着重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

此外,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因网络化、智能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将学生表现数据化了,因而在学习评价中容易使教师将量化的、数据化的积分、分数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忽略了学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因此,教师在学生评价体系设计中最好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机器与人工相结合,使评价体系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最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得益于手机媒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过去,有的学校担心学生对手机的不合理使用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进而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其实,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反映了有的教学管理者不知如何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融入课程教学[3]。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然而,手机如何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学效果提升仍然是一个值得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黎佳.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20(5):73-80.

[2]翟苗,张睿,刘恒彪.高校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9):35-41.

[3]温凤鸣.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2.

[作者简介]温凤鸣,井冈山大学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教育传播、新媒体传播。

[责任编辑 孔文静]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平台项目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