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连续降了超过30 多个小时,在无人机观测和红外夜视仪使用受限的条件下,监测队员只能依靠象群活动轨迹,一步步探索接近象群精确位置。面对未知环境和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监测队员没有后退,他们也从未想过后退。夜雨天里,摸黑行进5 个多小时,4 次转场,他们成功锁定了象群,第一时间向指挥部上报了精确位置。
经过1 个多小时行进,我们来到了嘿腻村服务站。与以往交班不一样,今天的白班并未向我们报送象群精确坐标。其实,我们从指挥部出发时就已经知道这一情况,也一直在关注着。
嘿腻村服务站挤满了车辆,老乡们围坐在屋檐下讨论着。我们到达时,夜幕已经开始笼罩了。眼前百米不到的地方就是一座高山。一抬头,青山翠绿,烟雾缭绕,真有种人间仙境的感觉。
看到监测回来的特警,总队无人机C 组组长段孟抄和信息标绘员李鹏跑了过去。一番交流后,段孟抄和李鹏回到各自车上。段孟抄用对讲机通知各车,从现在开始,各车严肃带队纪律,按白天划定范围逐个区域锁定象群踪迹。
怎么锁定?段孟抄判定,沿途主要村庄路口都有卡点,只要象群下山我们就能接到信息。象群没有下山,夜间又喜欢走公路,那就沿着指挥部划定的群山绕。每绕5 公里,空中组采取无人机红外模式观察;地面组对停车点200 米范围内持手电徒步探寻象群轨迹,结合红外夜视仪观察象群。
我们探寻的第一个点是土旦莫村。由于昨天夜间,象群在这一带活动过。白天村民未见象群踪迹,那么很可能象群还在这一带附近。按照这样的推断,我们从嘿腻村沿着下山路向土旦莫村驶去。
路上,我们看到两个身影正在往三轮车上搬下玉米,原来是给象群投食的老乡。在雨里,我们默契的闪了一下灯。老乡笑着,向我们打了个招呼。连绵几公里的玉米,都是他们的成果。雨刷一直在划,经过了一个急转弯时。同行的战友问,“假如就在此时,象群出现了,我们会不会很危险?”监测队员晏其勇笑着,“倒真想它们快点出现呢,也不是第一次与它们偶遇了。”
大约10 点左右我们来到了土旦莫村。
“雨小一点了!”段孟抄伸手淋了一会,“就在公路上起降吧,实在等不了。”无人机飞了一圈后,我们并未找到象群踪迹。沿着象群大致方向,我们继续向前寻找。
我们来到第二个关键点:左边哨村和布者甸交叉路口。到了地点后,卡车师傅告诉我们,象群在1 个多小时前经过这里,他们把卡车停在通往左边哨方向的公路上进行堵截,留住布者甸方向让象群通过。但大象选择从两条路中间的农地里往山下走。由于夜黑,又不敢接近,象群下公路后具体走哪里也不太清楚。
尽管象群未按照原始路线行走,但卡车师傅给的信息让我们顿时有了信心。段孟超和李鹏各取一架无人机,采取双机向四周监测。遗憾的是,并搜寻未发现任何象群的精确位置。
大象会往哪里走?根据现场群众提供的线索和指挥部研判信息,段孟抄决定向左边哨村寻找象群,理由是脚印的方向,加之象群昨天曾到访过左边哨一带。
顺着通往左边哨村的山路行进3 公里不到,前车对讲机让所有车熄灯。兴奋中,我们有些紧张。原来前车发现一些象群脚印和粪便。李鹏第一个从车里出来,他和段孟抄打着手电沿着公路和田边的脚印走了过去。粪便还是新鲜的,在公路雨水作用下依然保持原有形态,说明象群应该刚走不久;随后他又到一旁的竹林探寻,捡起一些掉在路上的竹叶。象群应该是顺着下方走,我们的判断是对的。
由于雨太大,无人机无法起飞,监测队员只能用红外夜视仪观察。烤烟棚里好像有物体移动,段孟抄说着把夜视仪递给李鹏,让李鹏再次确认,但还是不能完全确定是否为象群。
“我们必须把车再往前开,抵得越近才能越接近真相。”段孟抄打算带着李鹏和一名报道员往前探。其他车辆就地在原路熄灯停下。
“后车可以下来了,象群位置我们已锁定,行车时注意不要鸣笛。”大约30 分钟后,段孟抄在对讲机里向我们喊话,终于舒了一口气。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不凑巧。在一个十字路口处,我们沿着公路直走,后来才知道前车走的是向下转的路。走到公路尽头,依然没见到前途勘察的车。道路口亮着孤灯,在地上撒下一片光斑。我们只能将车靠边停着,等待与前车确定位置。
“大象就在我们前面!你看,那有东西在晃动!”驾驶员张世凯声音有点大。“小声点!哪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往下看,我们看来看去并没发现什么,但又有些紧张,更不敢打手电确认。
“咔嚓”,先是听到一阵啃食食物发出的清脆声响。紧接着又隐约从黑暗中看到几颗高大的竹子倒下,随即传来竹子落地的声响。
“是大象!熄灯!回到车上!”晏其勇小声叫了起来。我们连忙关掉车灯、手机。幸运的是,大象在沟箐里啃食东西,我们静悄悄躲在暗处,听着它们的声响。
突然,一束光照了过来!“你们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段孟抄语气中透着焦急,“再早10 分钟,你们很可能就跟象群追尾了!太危险了!赶紧后撤。”
原来,前突组跟着象群后面追,发现有车辆接近象群,赶紧赶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