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芳
先天性听力障碍属于新生儿出生缺陷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每年持续增长,多因母体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异常因素或遗传导致,病因较多,该疾病不仅让新生儿听力受损,也会影响其语言系统的完善,对新生儿日后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不利,且会增加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1]。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2],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尽早发现有听力缺陷的新生儿,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上对新生儿听力缺陷进行修复,使新生儿获得正常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国人身体素质[3]。但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对检查的耐受度和依从性较差,且新生儿外耳道残留物情况等因素对筛查结果均可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4],应保持新生儿双耳整洁,熟睡或安静时(尽量避免哭泣、吮吸声等)能普遍提高听力筛查质量。因此本研究探究抚触护理配合耳道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5月期间于莆田市第一医院出生的21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108)与基础组(n=108)。联合组中男60例,女48例;胎龄37~41周,平均(38.5±1.40)周;出生体质量为2.00~4.62 kg,平均(3.01±0.11)kg;顺产67例,剖宫产41例。基础组中,男56例,女52例;胎龄37~42周,平均(39.2±1.32)周;出生体质量为2.03~4.59 kg,平均为(3.03±0.09)kg;顺产70例,剖宫产38例。纳入标准:出生48~72 h的足月婴儿;生命体征正常无早夭风险;均能完成筛查,且新生儿可耐受。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宫内感染史;合并凝血障碍、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合并先天性基因疾病;已确诊存在耳道疾病,影响听力者。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与新生儿家属进行沟通并取得同意。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筛查前与新生儿家属沟通,选取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于隔音效果良好的房间内进行检查,环境噪音<45 dB。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基础耳道护理:由产科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使用无菌棉签对新生儿外耳道及鼻腔处的羊水、上皮脱落物、分泌物等污垢进行擦拭,确定其外耳道通畅,检查是否存在病变,每次筛查前需对耳塞和探头进行检查,保证耳塞清洁度和探头通道顺畅,避免因设备原因导致重复检查。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应用抚触护理:由经过专业抚触培训且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在专用抚触室内,控制室温恒定在26~28 ℃,湿度55%~65%,检查前1 h对室内进行充分消毒,有条件可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先使新生儿处于俯卧位,四肢及腹部贴合床面,按照前额-头部-下颚-胸-腹-上肢-下肢-背部的顺序对新生儿进行抚触,然后使新生儿处于仰卧位,按照同样抚触顺序进行抚触,同时护理人员在抚触过程中应与新生儿进行眼神或语言互动,重复操作4~6次。过程中注意新生儿状态,可在新生儿有明显良好反应的抚触位置重复进行抚触,若出现新生儿状态较差、哭闹不止,则先暂停护理,采用家属安抚等方式安抚新生儿,待其状态平稳,可继续进行耳道护理及抚触护理。两组新生儿分别在出生时、出生3 d及出生42 d听力筛查时使用耳道护理一次,联合组新生儿每日进行抚触护理,每次15 min左右。
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3 d及出生42 d后听力筛查测试通过情况(出生3 d后初筛通过率、出生42 d后复筛通过率)、测试过程中镇静状态优良率、两组新生儿听力测试过程中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的时间以及疼痛紧张程度。
两组新生儿出生3 d后进行听力筛查:在单独安静的房间内,安抚新生儿进入安静状态,采用德国麦克耳声发射仪EroScan,设置参数短声刺激强度为40~65 dBSPL,测试频率在2~5 kHz,采用快速筛查程序,仪器自动显示“Pass/通过”或“Refer/不通过”;出生42 d后进行复筛,设置参数短声刺激强度为35 dBSPL,测试频率在0.75~5 kHz,刺激声相位交替,采用快速筛查程序,仪器自动显示“Pass/通过”或“Refer/不通过”。
新生儿两次听力测试过程中镇静状态评定[5]:新生儿保持安静为优;新生儿头部左右晃动较轻微但处于安静状态为良好;头部晃动较急躁且伴有哭闹为差;总优良率=(优+良好)例数/总例数×100%。新生儿两次听力测试中疼痛紧张程度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s pain scales,NIPS)进行评估[6],从新生儿面部表情、呼吸状态、四肢活动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为0~6分,分值越低说明新生儿疼痛度越低,感觉越放松。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生3 d后两组初筛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42 d后,联合组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听力筛查通过情况比较[例(%)]
出生3 d及出生42 d后,联合组新生儿测试过程中镇静状态优良率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测试过程中镇静状态比较
出生3 d后两组新生儿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NIPS得分明显低于基础组(P<0.05)。出生42 d后,联合组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时间以及NIPS得分明显小于出生3 d后(P<0.05),且明显低于基础组(P<0.05);基础组出生42 d后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时间、NIPS得分与出生3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及NIPS得分比较()
表3 两组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及NIPS得分比较()
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问题,及时检测、诊断听力障碍便于尽早开展针对性的相关康复训练,绝大多数先天性听力障碍新生儿都能因此获得良好预后[7]。然而听力筛查通过率与新生儿耳道清洁程度以及听力测试时的状态有关[8],因此保持耳道清洁以及维持安静状态对新生儿的听力测试结果具有积极意义。
新生儿外耳道不整洁、测试时环境不安静极易对听力测试产生干扰因素[9],即使其耳蜗功能正常,也会导致筛查结果不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3 d后两组初筛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42 d后,联合组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3 d及出生42 d后,联合组新生儿测试过程中镇静状态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基础组,说明抚触护理联合耳道护理能明显提高听力筛查通过率,且经过抚触护理的新生儿听力测试时的表现状态更佳。原因可能为检查时,新生儿对周围环境、人员不熟悉导致其产生强烈不安、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从而哭闹不止,对检查造成干扰[10]。抚触护理通过轻柔抚摸婴儿皮肤,给予婴儿犹如在母体内羊水震荡的错觉,且能通过皮肤这个感觉器官传达给新生儿母亲般的温暖与亲切感,消除了新生儿焦虑不安的情绪,增加其安全感,给新生儿带来愉快的身心体验[11]。新生儿外耳道留存羊水、胎脂等分泌物,这些分泌物能够减弱甚至是消除听力筛查时发出的刺激声[12],耳道护理科清除以上分泌物,保持耳道清洁度,减少干扰因素,再加上抚触护理可增加新生儿配合度,筛查过程中不会轻易哭闹摇晃产生杂音,因而对42 d后复查通过率有较好的影响[13]。
抚触能够通过皮肤传导中枢神经系统,使新生儿获得足够满足与安全感,减弱其机体应激反应,对新生儿的情绪有较好的稳定作用,从而使新生儿行为状态表现更加稳定,面对陌生环境也能较快速的进入安静状态[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42 d后,联合组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的时间以及NIPS得分明显低于出生3 d后,且明显小于基础组;基础组出生42 d后的情绪由躁动变为安静时间、NIPS得分与出生3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抚触护理的新生儿在进入新环境接受听力筛查时,能够快速消除紧张等不良情绪,进入稳定、安静状态,且新生儿的表现也较为舒适,应激反应较少[16],通过对新生儿科学、有技巧地按摩抚触,使新生儿感受持续温和的刺激,能够对其身心产生较好的生理效应,减少对听力筛查的影响,提高新生儿听力检查通过率。
综上所述,抚触护理联合耳道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能尽快安抚新生儿情绪,令新生儿更放松,可避免因镇静不良导致的筛查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