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雪 李玉春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点在曲氏韧带之上,主要由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胰腺等发生病变所致。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与胃癌,除此以外,患者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所致出血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原因[1]。除疾病所致以外,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板药物阿司匹林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2]。临床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多是由于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癌变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所致出血等情况所致,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失血过多会造成急性外周循环衰竭同时,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过多可由于缺氧和代谢物堆积,导致毛细血管受损,对心、脑等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休克和死亡[3]。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往往与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速度有着较大的关联,患者临床较容易出现呕血与黑便的情况,伴随着患者的出血量的增加,进而会伴有头晕乏力、面无血色、四肢发冷等情况,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对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选择医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4例,分析了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医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31~74岁,平均(48.91±12.66)岁。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31~72岁,平均(49.01±12.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于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国药准字H20043924,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 mL∶20 mg)治疗,20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治疗7 d。
观察组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内镜治疗,法莫替丁使用方法同上。内镜止血包括注射药物、机械止血和电凝止血。在内镜下查找病灶(如患者出现休克,需现纠正休克),使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出血点;如果止血效果欠佳则可采取内镜下电凝止血、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治疗结束后观察是否仍有活动性出血,如果没有出血可以取出内镜。术后禁食,并常规应用止酸、保护胃黏膜药物。
比较两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监测值、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临床呕血、黑便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回升;显效:临床呕血、黑便次数减少或消失,血红蛋白无明显下降;有效:临床呕血、黑便次数减少,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前减低;无效:治疗后呕血或黑便症状无缓解,血红蛋白持续减低。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
在SPSS 22.0软件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实施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6.24±1.24)h短于对照组的(9.21±2.9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1,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监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监测值均改善,且观察组血红蛋白监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监测值比较(g/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监测值比较(g/L,)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主要由上消化道溃疡、肿瘤和黏膜病变引起[5]。常规治疗疗效有限,且患者持续出血时间长,预后差。研究发现,每100 000人中有50~150人发生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为10%[6]。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主要由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疾病引起,多由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少数为胆胰疾病,如上消化道血管畸形、胃扩张或扭转等,另外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血管疾病、药物因素等均可引起本病[7-8]。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并可伴有贫血、发热和外周循环衰竭。大约80%的消化性溃疡出血会自行止血,如果患者有再出血或持续出血,病死率会增高。因此,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9-10]。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法莫替丁是继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之后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比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效果强30倍,能有效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主要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吻合口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11-1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窥镜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消化内镜可以用来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患者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治疗,如局部注药、无水酒精、电凝等,尤其是上消化道手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局部再出血、血管畸形和血液系统疾病,但如果患者有失血性休克或大出血,不应该进行消化内窥镜治疗。内窥镜插管治疗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内镜治疗不宜用于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患者和内镜下止血无效的患者。消化内镜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纠正患者休克,确保生命体征稳定,严格控制24小时内出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必要时补血[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监测值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法莫替丁联合内镜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能够可加速止血和保持血红蛋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