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阶段,也是审美塑造的关键时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要通过学生的生活中的关键事件,让学生获得对审美对象的丰富认知。《门窗墙》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17课的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认识房子”的主题下的项目化分布,也是对学习内容的有效顺延,是让学生感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门、窗、墙的具体特点。
中国区域广博、风情各异。先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利用不同区域的物产资源进行门、窗、墙的建造,既是利用自然的表现,也是原始审美的萌生,更是传统文化形成之基。学生在认知这些建筑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感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在广阔的审美情境当中,感知房屋的主要特征,获得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但同时又因为门、窗、墙的类型太多,如果想通过美术课堂的学习逐一认识,则显然实现的途径不足。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其中的一个点,带出一个面,形成一个类,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发展。
美术是生活审美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去发现门、窗、墙的主要功能、特点、价值,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门、窗、墙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它们的造型、颜色、花纹、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学生就通过对周边事物的直接感知,进行初步的审美探究;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当中所遇到的有哪些与家中的门、窗、墙不一样的造型。这样就引导孩子从家庭走向生活,从发现走向寻找,从眼前走向周边。这时候,孩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熟知的门、窗、墙,走向身边的公园、城市之家、店面等去观察这些异于家中常见门、窗、墙的造型,获得对三者的多元认知;最后,学生通过请教家长、查阅资料、阅读专业书籍等,丰富自己对门、窗、墙的造型认知,发展自我的审美。审美能力的提高就是需要让学生在对话、探究、实践当中获得能力的发展,获得审美意识的发展。从点到面,从面到类,从身边到远方,从简单到丰富,实现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的认知当中,门、窗、墙所呈现的主要功能为实用价值。要走向审美发现,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审美材料来进行表现。
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苏南苏北”建筑风格,让学生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两地建筑中常见的门、窗、墙的不同特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的方法,观察视频中门的大小、花纹、颜色、形状,了解不同地区门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出示不同时期“门”的视频,让学生既能从地域范围进行比较发现,还能从时间轴线进行比较,丰富学生对“门”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细节的聚焦中感受“门”的细节,了解“门”的构造,形成对门的整体认知,为下面的画“门”打好基础。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苏南、苏北的门、窗、墙,与自己家中的门、窗、墙有什么异同?不同时期的门、窗、墙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在辨析比较当中,获得对门、窗、墙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感受,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枯燥的建筑内容成为发展学生审美意识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在儿童的审美世界当中融通共生。
所有的美术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审美生活。审美世界需要从学生的学习认知、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自主进行创设活动。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门、窗、墙,让学生再一次对它们的造型特点、表现细节、颜色搭配进行言语表述。在表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颜色的搭配、造型的特点、所处的使用环境进行介绍。其次,让学生自主创作,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艺术的加工。门、窗、墙的美术学习过程,不是进行门窗的设计,而是一个审美的认知,因此,要允许学生创作出不一定符合使用功能的门窗。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自由地在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生活与想象中穿梭。最后,要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的形式,把自己的创作构思表现出来。无论学生作品呈现的样态是什么,都一定有自己的道理。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接纳,在接纳当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交流,为什么我们创设出的门、窗、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又很少见到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造型的表现需要适时、适地、适境,所有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环境、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从儿童的生活当中不仅能够发现美、表达表,还能够去发现美的价值内涵。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美术教学,就是以儿童审美生活为中心,要运用学科课程的生活化表达,实现审美的资源化运用,达到审美生活的社会化实践,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让美术创造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艺术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