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张春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上个世纪70年代,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逐渐获得应用,且发展十分迅速,但此种手术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受到医疗水平限制,各大医院对该技术的应用和取得的疗效均存在差异[1]。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利用膜片钳、电压钳、微电极等电生理仪器,对患者细胞的离子通道的活动、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膜电位改变等进行测定或记录,包括神经纤维电活动、脑电活动、心电活动等自发性电活动及诱发电位的离子通道关闭和开放等电活动[2]。因神经外科手术涉及的病种繁多,且累及人的神经中枢,病情复杂,所以术中加强神经电生理监测尤为重要[3]。本文探讨在神经外科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后并发症、NIHSS评分和生存质量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1对象 以43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时间以2016年1月到2021年3月为起止,包括脑血管病198例、额颞顶叶肿瘤88例、椎管占位35例、脑干占位的肿瘤16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60例、桥小脑角区肿瘤39例。将436例患者经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231例患者,126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7.2±4.1)岁;手术类型:脊髓手术15例、颅底手术46例、脑血管手术118例、大脑功能区手术31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21例。参照组205例,男性114例、女性91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36.9±4.3)岁;手术类型:脊髓手术20例、颅底手术50例、脑血管手术80例、大脑功能区手术16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39例。经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显示,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及排除条件[4-5]:均存在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均满足B超、MRI、CT等确诊条件;NIHSS评分3~15分;均为首次手术;心肾功能均正常;均自愿参与。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手术禁忌症者、心肝肾等严重障碍者、精神疾病者。本试验满足伦理要求和标准。
1.2方法 采取常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参照组,即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采取合理体位,麻醉方式为静脉全麻,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均按照手术指南标准完成相关操作。研究组基于前组方案上在术中加强神经电生理监测,即在手术中,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器型号为CADWELL (美国凯威)16通道,依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电极放置。SEP监测方法:先将参考电极置于患者的额部 (FZ) ,在其头顶、左右侧中央后回 (C3、C4)位置放置记录电极,在其上肢的正中神经分布区和下肢的胫后神经分布区放置刺激电极,将刺激强度设置在8~20 mA,刺激频率设置为4.1 Hz;待患者麻醉起效后实施持续的动态监测。MEP监测方法:参考电极与SEP监测一样置于其额部 (FZ),记录电极置于足底的踇展肌部位和手掌拇短展肌,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的左侧、右侧中央前回 (C1,C2);刺激强度设置为100~220 V,待其进入麻醉状态40 min后,且其硬脑膜被剪开后,将该时点的波形作为基线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术中医务人员需时刻对神经电生理指标进行观察,若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让其指标恢复正常。异常标准参照MEP预警标准和SEP预警标准,前者若其波幅降低且与基线相比相差50 %则为异常;后者若其上肢电位N20、下肢电位P37和N45的波幅均降低且与基线相比相差50 %则为异常。在不同疾病手术中采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也不同。在脊髓手术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颅底手术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等电位、颅内神经肌电图;脑血管手术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等;大脑功能区手术中监测皮层及皮层下刺激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等。注意对各种监测信号变化进行密切关注,若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出现波幅和潜伏期的改变,则可为缺血损伤如医源性脑梗死的早期预警;若运动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则提示运动神经通路是否完整,预测术后功能状态,注意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处理不同改变。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护理。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时段NIHSS评分(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工具为神经功能缺损量表[6-7],评估项目包括忽视、构音障碍、语言、感觉、肢体共济失调、下肢运动、上肢运动、面瘫、视野、凝视、意识水平,分值0-42分,分值越低越好。)变化及生存质量(工具采用SF-36量表,评估项目为4个功能因子,即社会、躯体、情绪、生理等功能,满分为100分)。
2.1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率 表1中所示,两组对比肺部感染、脑积水、头皮下积液等单项发生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比术后并发症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P<0.05)。
表1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率[n( %)]
2.2对比两组术后NIHSS评分 表2中所示,两组对比术后及2周、4周、6周时NIHSS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P<0.05)。
表2 对比两组术后NIHSS评分分)
2.3对比两组生存质量 表3中所示,两组对比生存质量各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P<0.05)。
表3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分)
作为一种风险极大的临床治疗方式,神经外科手术可损伤机体神经功能,造成一些并发症,如瘫痪、偏瘫等。由于近几年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现代技术的提高,神经外科开颅手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且越发成熟,极大的提升了手术的疗效。但因手术中视野较小,会出现分离、牵拉无法在直视下完成,可能进一步损害其神经系统功能,所以神经电生理监测逐步应用于手术中[8-9]。神经外科手术因操作极为精细,且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而对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也存在较高的要求[10]。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对患者神经电位改变予以及时监测,可将手术信息实时提供给操作者,且可帮助其合理判断患者情况,从而指导手术进程,以保障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11]。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对比术后并发症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P<0.05)。两组对比术后2周、4周、6周时NIHSS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P<0.05)。两组对比生存质量各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统计差异满足要求(P<0.05)。本文结果与覃家敏等[12]的研究报道较为一致,可见,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神经电生理发挥着极大的优势和作用。
综上,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神经电生理的作用显著,即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保护正常神经组织,且可有效控制并发症,提升其生存质量,且应用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