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经典中找到文化自信
——大型新疆曲子古装戏《墙头记》导演阐述

2021-11-22 02:49:04秦国祥
新疆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剧种曲子戏曲

□ 秦国祥

一、主题的把握

《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而成的。该剧讲述了善良的张木匠一辈子辛勤劳作,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的故事。长子大怪经商暴富,次子二怪娶妻成了地主。兄弟二人为富不仁,反而虐待老父亲。无奈,好友王银匠为张木匠设下巧计,扬言张木匠有大量私房钱,二子贪图钱财,争相奉养老父亲。张木匠死后,王银匠谎称银子就埋在墙头底下,二子争相刨墙,结果墙倒将两人均压墙下。

《墙头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豫剧、秦腔、晋剧、蒲剧、吕剧、黄梅戏、新疆曲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等诸多地方剧种均有上演。剧情诙谐,幽默,贴近生活,所讲的故事和人物与现代人的生活虽相去甚远,但它蕴含的精神价值却早已超越了时代局限,观看后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某种联想和反思,是一出寓教于乐的佳作。

历史只记录经典。《墙》剧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了它讲的故事贴近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前辈艺术家们的不断雕琢与打磨,使其传承性大大加强。当前排演该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艺术风格与任务

(一)风格定位:轻喜剧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马克思讲,喜剧就是让人们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喜剧这种艺术样式表现手法夸张,表演幅度大,甚至到荒诞的地步。但所有的夸张和舞台行动都具备一定的生活依据。高度的夸张,就要求演员更自信。

(二)戏剧节奏

节奏是一个剧目的灵魂,是一个剧的生命与呼吸。

有人说节奏很难捉摸也很难解释。有人认为节奏要靠人类的“第六感觉”才能感受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把节奏看得很神秘,很玄妙。还有人认为节奏就是速度,节奏就是重复,就是韵律……这些说法见仁见智。

中国戏曲艺术有其鲜明的节奏与变化。它集中表现在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其他灯、服、道、乐、化等通力配合,在统一和谐的节奏中进行,也在统一和谐的节奏中起伏和变化。因此,《墙》剧的风格应该幽默、风趣,节奏应该明快。

(三)任务

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明快、幽默、风趣的戏剧氛围中,表达一种思想情感,那就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四)现代阐释

如何把这个古老的故事讲给今人?如何体现主创团队的美学追求?首先应该回到戏曲艺术本体,进而把现代观念融入戏曲,在尊重戏曲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阐释。

三、呈现方式

(一)关于表演

在排练中,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唯我独尊。要有选择地借鉴、吸纳,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此来丰富自己。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胆创新。从角色的外部形象到内心表达都要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中国戏曲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始终跃不过人物的类型化这个门槛。《墙》应引以为戒。很多剧种在处理大怪妻李氏这一角色时,大多由彩旦担任,此次排练,我们将采用泼辣旦担任。二怪也要改变以往的三花脸(文丑)脸谱化符号化的弊端,按文小生行当处理。这样大怪和大怪妻、二怪和二怪妻这两组人物,在形象和性格特征上就有了反差对比。尤其是王银匠这一角色,要改掉以往二道老生上演的套路,由二花脸行当担任,让人物风趣富有戏剧张力,和张木匠懦弱、谨小慎微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要找准人物关系,反复阅读剧本,力争把剧本背后的东西表现出来,打造一台与众不同的新疆曲子《墙头记》。

不洒狗血,避免庸俗,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使《墙》剧的舞台呈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既要符合戏情,又要符合戏理;既要假戏真做,又要把握分寸;多一分不行,少一点不足,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中庸调和、求善求美,给经典赋予新的内涵。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桂芬在做客山西卫视“戏码头”栏目时说:“演戏要演人,演人要动情,动情讲分寸。”她的这句话对演员的角色塑造有所启示。

(二)关于唱腔与音乐

“戏以曲兴,戏以曲传”,这是戏曲的规律。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世之腔调,凡三十年一变”,说的就是声腔更迭直接牵动着戏曲剧种的兴衰,即“戏以曲兴”的道理。1992 年,我单位有幸参加了文化部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的全国现代戏汇演,我们参演的是新疆曲子现代小戏《相亲家》。第二天上午,在扬州市紫藤阁宾馆贵宾室召开了新疆曲子研讨会。文化部原副部长、戏剧理论家吴雪,时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曲润海,戏剧理论家张庚,豫剧《朝阳沟》的原创、著名编剧杨兰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姚新等参加了研讨会。为了使各位领导和专家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新疆曲子,会前我们还演唱了新疆曲子传统小戏《张连卖布》和几个曲子戏经典唱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新疆曲子戏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的希望。研讨会上,张庚先生的两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唱腔不过关,戏就留不住,新戏创作,若想流传于世,光是登在报上、写进书里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活在舞台上,流传于观众的口、耳中,主要靠的就是能有好听的唱腔。”这还是说“戏以曲传”的道理。所以一个剧种的音乐好听与否,能否留下一些经典的唱段在民间广为流传,能否吸引并征服观众,是否有个性且能发展,是关系剧种生存和艺术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力求让《墙头记》既敬畏传统、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左右,创作出一些唱得开、留得住的经典唱段。

另外,音乐的创新也是培养剧种稳定观众的手段。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戏曲观众虽然也会像话剧、影视剧、演唱会观众那样“追星”,但是戏曲观众对某一剧种的热爱和痴迷从根本上说却是一种“追音”——音乐才是他们爱上这个剧种,并且成为稳定观众群的首要原因。而这个剧种如果不断有更精彩动听的唱腔,并且有更多的名家新秀来表演,那就更加让人喜爱。

2020 年元月,玛纳斯县文旅局邀请我为他们做一台新疆曲子的“新春音乐会”。我是一名戏曲导演,搞音乐会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欣然接受了。经过与主创团队的反复推敲,我们选择了一些曲子戏的经典唱段和经典曲牌。如:《张连卖布》中的“莲湘转卖布调”,《李彦贵卖水》中的“采花调”,《小放牛》中的“放牛调”,《访白袍》中的“海调”,《天官赐福》中的“月头转莲湘”,现代戏《生儿养女》中的“滚白转琵琶”,《戈壁花开》中的“背宫转胡麻令再转剁版”,还有新创的新疆曲子说唱《挺起胸膛跟党走》《致富路上把歌唱》以及经典曲牌“纱帽翅”、“四合四”等。另外,我们还新创了《闹新春》《将军令》两首器乐演奏曲目。

这些经典唱段和曲牌既有传统的又有新创的,参加排练的演职人员全部是来自基层的曲子爱好者和从来没有接触过新疆曲子音乐的文艺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这些文艺新人很快喜欢上了新疆曲子,他们说:“太好听了,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曲子,今天一唱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以后如果再排曲子戏,我们还来。”

所以说,新编一出好戏,但若唱腔不大成功,虽然它也能吸引观众,但这种观众只限于这出戏,很难成为这个剧种的稳定观众,而缺乏稳定的观众群,这样的剧种便如同无土的花草,终将枯萎。因此,我们在剧目创作中一定要有更多的剧种建设意识,要重视剧种音乐的创新。

(三)关于舞台美术

戏曲表演是集“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表现某些情境、情节时,戏曲表演会有一套有别于话剧(戏剧)、歌剧、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段。因而,舞台美术设计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演员演出,这是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前提。舞台美术的设计最终应为演员的表演服务。

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洁,中国艺术美学称之为简约、留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中国的绘画和戏曲是以简洁取胜的。当今舞台演出流行大制作,追求豪华,灯光、布景盖掉了演员的表演,破坏了戏曲艺术写意、象征、虚拟、简洁的美学精神,这样的设计不仅不可能传承戏曲之美,相反会丧失戏曲表演的精华。创作的要诀就是恰到好处,多一点不行,少一分不足。

与其它舞台剧舞美设计相比,《墙头记》的舞美设计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把传统的“一桌二椅”用到极致,赋予新的内容,让它灵动起来。在完成虚拟场景空间搭建的同时与需要的场景相得益彰,不跳,不隔,不抢戏,不压演员,给演员极大的自由度。写意空灵的舞台更适合演员的表演。反之,过多的舞台布景会限制演员的表演,也会影响观众的观剧效果。

《墙》剧的主创团队应该坚守这种美学追求,精准把握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美学原则。

(四)关于舞台灯光

戏曲的灯光气质一般是明亮、柔和、丰润、不急不躁,讲究面光的合理应用。

《墙》剧要努力打破舞台空间的扁平化、人物光的呆板化,要大胆借鉴现代灯光,在尊重传统艺术审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灯光理念,让形式服务于内容。

同样是打白光,一说戏曲就是通亮,大白光,但是深入进去看的时候,却没有那么简单。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文化部戏曲人才“千人计划”高研班,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上海昆剧院上演的《李清照》。这个戏的面光特别讲究,尤其是白光有层次、有种空气感,就像给灯光赋予了灵魂。如果没有一种很融合的空气感,就会降低光的层次。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感觉不到光源是从哪来的,就好像是这个人物自带光,而不是外面的光照亮的,这可能是单纯光源最高的境界吧!

(五)关于服装

传统戏曲的服装,有一整套约定俗成,这里不再赘述。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敬畏传统,但不能被传统所束缚。

结语

现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西方戏剧学习东方戏剧、话剧的长处,往往被认为是创造,是革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戏曲向话剧学习却被认为是数典忘祖。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的确,戏曲向话剧学习,把话剧抛弃的东西学过来,但没有学到其精神,这是得其形而遗其神。话剧的精髓,是理性的艺术精神。如果能学到,就得了真谛,就会在今后的创作中如鱼得水。这是戏曲现代化,赢得年轻观众的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剧种曲子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戏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10:00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有风吹过
少年文艺(2019年3期)2019-03-20 12:30:38
吹曲子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乱谭小剧种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