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清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实验小学 辽宁 本溪 117000)
小学音乐是课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智慧的结合产物。音乐作为人文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创新美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基础知识更为重要,是国家强盛,民族发展的源泉,而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的思维为中心的综合能力为基础,利用自我已有的知识信息来重新进行转换和分类,再联系丰富的想象推测进行创编,依靠已有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选择性方案设计的能力。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中,如何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其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进行系统的方法措施,让学生在音乐领域中展现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各种形式的美妙旋律。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好课本的内容,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可以灵活运用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模仿与创造,教师要将这些生活所特有的声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比如说:在讲授《叮铃铃》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带领学生去欣赏乐曲中提到的草原白云、牧童羊群等,聆听铃声、吆喝声和琴声,再自然地引入到了教学内容上来,带领学生感受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赶着羊群时的欢乐。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交流与研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可以表现自然之美的声音,真正实现了创造音乐美。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调动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转变教学模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彻底扭转传统陈旧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1]比如说,在学习《丰收的节日》时,老师要让学生提前预习歌曲的大致内容,在讲解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时注意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谈一谈其他民族欢庆的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采取单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身上的闪光点。例如: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特点来布置适量合理的课后作业和评价标准。对于那些音乐感好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对于那些音乐感较差的学生,教师放宽评价标准,及时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同时老师还要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人特点,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特点,让学生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更长远的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擅长的领域进行创新,这对于形式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促进作用。运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有很大促进,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但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对高雅乐曲兴趣不高,所以在学习和鉴赏过程中效率低下,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改善这种情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多角度欣赏音乐,提升学生在越野上的创新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其次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乐于感受音乐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真正的完成从单纯听音乐到享受音乐转变,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2]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一课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乐曲大致表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聆听乐曲,之让学生感受夕阳下,晚霞中,渔夫唱着渔歌满载而归的喜悦。最后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依托乐曲,让学生在课上分享听完的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看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乐曲的张力和音乐的魅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给学生体验创新能力的机会,切实的引导学生创作更新,能够独立地针对音乐进行鉴赏,并促使音乐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