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侠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南窑头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新事物的黄金阶段,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心性和学习能力不同,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综合能力。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吸引所有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找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兴趣可以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对避免两极分化现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借助趣味性元素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生因此会带着自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学生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在森林部落生活着许多动物,现在最爱整洁的家庭评选马上就开始了。百灵鸟裁判先参观了小蝴蝶的家,它的家里摆放了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朵;接着是乌龟的家,乌龟将各种各样的石头分类的很整齐……直到走进小猴子的家,小猴子家里乱糟糟的,地上扔满了水果和日用品,大家都目瞪口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整理小猴子的家,然后引出分类主题。学生会对故事充满兴趣,所以会带着好奇心投入到分类学习中,以此提升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之后,教师为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集体游戏,教师向学生发出口令:“戴帽子的学生请起立;扎马尾的学生请起立;双眼皮的学生请起立……”,学生在集中注意力听从教师的指令,并且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最大化的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1]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也在增加。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成绩也会越来越高。相反,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畏难心理,所以更加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心学情,多加关注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在课堂中对这些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内心上的归属感,从而自信面对之后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生学习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为学生设计合作探究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升入六年级,学生在之前也有了很多的成绩作为教师的分组参考,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为A层;成绩一般的学生为B层;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为C层),接着教师将每三位学生分为一组,每组成员都包括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给出学生小组任务:
(1)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
(2)圆柱有哪些特点;
(3)圆柱与圆锥的异同点有哪些。
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A成员向B成员提供思路;B成员带领C成员一起解决问题;最后A成员为大家做出最后的总结。这样的模式会让每一位在互帮互助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会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2]
数学知识具备抽象性,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性提升,对于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自然就会降低学习难度,但是对于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会在学习新知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构建师生互动环节,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讲解本节知识点的微课,微课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具体情境讲解方程,以便学生在课下进行知识巩固,从而加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两极分化现象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开展新型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促进教学的协调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