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雯
(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数字艺术系 北京 海淀 100142)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两者同等重要。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类型,不是教育层次,并非区分学生的教育手段。然而,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现代化水平。
摄像技术作为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结合审美艺术,对画面、镜头、音乐进行完美搭配的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的三大阶段,最终独立完成视频作品。本文将从中等职业院校摄像技术课程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探索新时代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1 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匮乏。首先,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过小,多为初中毕业生的年纪,因此对艺术感悟能力薄弱,社会阅历人生经历都不足。然而艺术学科需要大量的社会经验,丰富的阅片数量,才能得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与感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此前并未接受过专业艺术教育,因此在艺术审美方面多是零基础。其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积极性不足,缺乏学习热情,缺少主动性,在自律性方面表现参差不齐。由于以上原因,中职院校开设艺术类课程,艺术基础成为了首先需要突破的第一难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然而在摄像技术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环节较少。学生单纯听讲,收获大量理论知识,却无处实践运用,对于摄像技术来说,实践拍摄更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摄像技术,比仅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收获更多。摄像技术是在不同的阶段应配以不同的授课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并未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制定,大多选用一种模式全程授课。面对时代发展,摄像技术日益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接近落后状态,教师无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学情有针对性的指导,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对于学生学习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缺乏探索精神与实践经验。首先,中职院校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不足,数艺专业前期比较依靠借鉴与模仿的教学模式进行基础学习,然而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依赖性与懒惰性,因此在后期拓展提升时,依然选择模仿拍摄等方式,缺少探索创新的精神。视频创作更需要学生的独立拍摄与创意构思,因此在这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次,理论讲解过多,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仅以课堂作业的实践拍摄,很难体会到真实项目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学生在成本与时间方面的把控意识单薄,而真正的拍摄项目中,对于成本与时间的要求是极具苛刻的,因此学生更需要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当中,体会真正影视人的工作流程。
1.4 中等职业院校硬件与师资问题。一是设备更新换代,要求学校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良好的设备保障是摄像技术课程顺利完成的基石,但中职院校设备的更新还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设备落后成为了普遍的问题。二是学生数量增加,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选择职业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尤其随着“3+2”形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出现,更多一线城市中的学生涌入到职业教育当中。导致设备数量不足以支撑课堂实际的开展。三是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时代发展,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都应得到相应提升。然而部分教师坚持固有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落后的知识,已无法跟随时代发展,但是摄像技术又是一门要求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课程,因此教师的自我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1 充实基础知识,大量阅片提升艺术审美鉴赏能力。首先,注重影视理论学习,中职院校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艺术概论比较薄弱,因此提高理论学习的同时采取大量阅片的形式,通过对经典案例、优秀片段的观摩,开阔视野,促进学生拍摄技巧、剪辑方式的培养,达到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其次,学生在案例学习后,还应注重实践操作拍摄的训练。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经典片段进行实践拍摄,拍摄过程中体会摄像技巧,感受拍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艺术美感。
2.2 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双师授课多元化评价。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重点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目标,为适应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改革应加快发展,进一步对接市场,加强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的必要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创建典型工作案例,将爱国、爱家、爱文化、爱岗的思政理念与技术拓展提升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顺序,前后衔接,串联零散知识点将技能学习和素养提升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课程中参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引进企业真实工作案例展开课堂教学,同时引入企业教师,一课多师,为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企业真实项目制作流程。课程合理分配课时,将课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三个阶段,镜头感知、脚本创作、视觉预演、实景拍摄、后期剪辑、总结评价六个制作环节,授课中依据不同课型、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了三种不同教学模式,保障教学目标达成,形成了“三阶六环三模式”的综合教学新模式。后期评价环节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化为平台系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客户确认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2.3 教学模式创新,分阶段制定教学模式。前期阶段重点是对画面的认识与感知,强调大量的看、适量的做、有意识地学,鼓励分析与感悟分享;中期拍摄要求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具体操作,讲求规范性,操作步骤多、团队合作多、拍摄技巧多;后期制作强化学生知识系统串联,在评价中再度进行知识能力升华,善于总结和表达。
(1)前期准备阶段。前期认知阶段采用LENS(镜头)教学模式,L-Look看,观看案例;E- Exercise练,实践练习;N-Note记,记录重难点;S-Share评,分享评价。重点要求学生前期进行大量视频素材观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优质影视素材,创设沉浸式的赏析情境;讲练结合,重点进行理论消化与理解感知;精准测评学生基础技能掌握情况,为中期拍摄做好基础准备。活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布置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总结,学生通过专业资料库查询资料初步感知,并完成指定测试题目。课中教师通过大量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实践练习,保证学生基础操作的完成度,学生分享练习视频,通过互相学习评价总结,并在课后积极练习,夯实基本功。
(2)中期实景拍摄。中期实景拍摄采用胡格教学模式,强调工作流程性、规范性,采用多环节流程、环环紧扣,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思-改进八个步骤,严格执行步步递进。使用活页式手册和工单辅助教学,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场所内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在实际拍摄阶段,学生发挥自主性,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从拍摄前的场地信息、设备准备以及安全知识等都需要学生自主获取,课前的资讯和计划环节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开拍前也需要团队商讨确定计划才能进行实施,实施中不断检查修正,并能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课后反思与改进。
(3)后期制作与评价。后期制作与评价阶段采用TALK教学模式,T-Tsak学生完成作品上传分享;A-Analysis学生教师企业进行点评;L-Learning学评融合相互交流学习;K-Knowledge知识系统串联项目总结。强化评价与总结,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评价能力,进一步巩固模块所学知识能力,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学习,能够从多维度评价自己和他人,听取他人意见,检查自身不足,并通过评价他人进行不断反思。课程评价环节学评融合,例如学生评价他人作品时,首先进行直观评价,然后按照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标准评价,随后指出问题所在,积极探索可行性方案,给出修改建议,学生在评价中进阶学习。
2.4 加强师资团队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摄影技术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也是一门走在时代前沿的课程,紧跟行业发展,时刻了解行业动态,认知新兴岗位。其一,进一步革新知识体系。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时代与行业发展。其二,建立职业技能突出的“双师型”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培训,开展调研、交流、实践活动,不断调节优化,打造高能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其三,教师注重眼界扩展,加强在艺术鉴赏和感知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实用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技能性人才,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充实基础知识,提升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加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中职院校的摄像技术课程中,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在教学模式上开展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创新。
结合摄像技术实施过程,中职院校摄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大致总结为:充实基础知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引入企业项目,双师授课多元化评价——教学模式创新,分阶段制定——加强师资团队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感悟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摄像技术的拍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