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021-11-22 03:55林丽凤
读与写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教学活动传统

林丽凤

(福建省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 福建 漳州 363102)

从目前来看,课堂教学中,受应试理念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较少,缺少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只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理想分数。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枯燥,难以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且呈现出了引入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改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浅薄认识,要创新文化教育渗透。

1.深入剖析语文教材

语文学科人文性色彩明显,课上,要立足语文学科人文价值,深入剖析教材,用心筛选充满仁义礼智信和抒情言志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整理一些古训和蕴含历史洪流的文章,用古代文明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除了要利用好语文教材,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古代文化,开阔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眼界。对内容进行补充时,要注意符合教学实际,且要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以取得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效果。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时,可深入剖析课文中对老北京风俗习惯和传统年文化独特魅力的介绍。课上,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春节资料,分享春节来历,交流祭灶扫尘、贴春联等春节习俗,讲讲春节的传说。接着,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一个问题: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反复读一读课文,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深入品味爆竹、香甜、开心等年的味道。其中,在香甜这一年的味道品味中,透过文中关于腊八粥、腊八蒜、肉、鸡等饮食语句描写,体会到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洋溢的幸福感、满足感。而在开心这一年的味道品味中,将通过分析逛庙会、元宵灯会等传统节日活动,体会到人们娱乐、高兴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主动传承春节节日文化。

2.组织多元感知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为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要积极组织多元教学。基于多元教学下,引领学生诵读古诗文,于古诗文品读中理解勾勒画面,体味其情感内涵,内化其思想文化。诵读期间,要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保证他们能读出真情实感,深入感知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多元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组织情境教学,用直观画面为学生生动呈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加深他们文化体验。另外,要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比较教学等多元教学活动。例如,在《己亥杂诗》一课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拳拳爱国之心的感知,主动传承这种中华传统文化。课上,可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理解诗句,再赏析诗句。诗句赏析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一提到“万马齐喑”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面?这里说的是大清朝的马吗?举国上下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将通过想象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而皇帝逃之夭夭,大清朝官员们只顾贪污腐败、欺压人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深入体会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悲哀、愤恨情绪。接着,可继续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整首古诗内容,说一说表达了作者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将透过作者希望的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九州生气”,感知到他抒发的炽热爱国情怀。期间,学生们将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感知,受到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借助书画练习熏陶

书画,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取得相对高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效果,要精心安排书画练习。书法、绘画是两种传统文化精粹。同时,一些书画作品充分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人性秀美,透过笔锋呈现了优秀品质。基于此,可用来熏陶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于书画作品欣赏中对学生进行洗礼,向他们灌输中华传统文化。另外,在书画练习中,可适当引入一些名人事迹、文化故事等,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融合思想文化,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一课教学时,可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出示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包括赵孟頫行草书《俗尘帖》、清代姜宸英小楷《洛神赋》等等,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魅力的体会。接着,请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及他们的故事。这时,有的学生会说道有“书圣”之称的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随即,可带领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再请书法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引领学生感受学习书法的益处,鼓励他们静下心来,自由练习隶书、楷书等的写作,发挥静心品格写出一幅富有美感的书法作品。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感受书法的不同艺术风格,欣赏书法作品,学生们将吸取一些书法艺术精华,增进对书法艺术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养成良好静心品格。

4.安排主题探究教学

以往教学中,局限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效果。面对这个问题,要发挥好主题探究活动重要作用,其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课上,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探究教学,在向外延伸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期间,除了阅读、理解课文以外,要重视组织感受、创作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基于探究任务驱动下,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式学习。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十五夜望月》古诗教学中,可抓住诗中对八月十五夜晚的描写,安排一次“中秋节”主题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中秋节来历、习俗、美食等相关的资料,展现自己所了解的中秋文化。接着,组织“小小歌谣传情意”、“佳节感恩送祝福”、“追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等探究性学习。其中,在“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探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唐诗宋词、中外诗歌等进行朗诵,表达情感。待学生进行完探究性学习以后,顺势进入《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的教学,带领他们同享中秋明月。期间,通过组织“中秋节”主题探究活动,学生们将深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主动探究中秋文化,进而传承优秀节日文化,养成积极向上品质。

5.开展趣味实践活动

趣味活动,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好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活动,于活动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趣味活动具体开展中,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以车轮式方式组织成语故事分享、“每日一诗”、古诗文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丰富多彩主题活动,利用主题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继承者。另外,要利用好公众号、微博号等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分享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以《伯牙鼓琴》一课教学为例,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一次“高山流水”成语故事分享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再在一分钟时间里向全班同学分享春秋时代俞伯牙和钟子期如何成为要好朋友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解析高山流水是用来比喻知己的含义。待学生讲完“高山流水”成语故事以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在这里,通过组织“高山流水”成语故事分享活动,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综上可知,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背景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文教材进行全面剖析,提取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诵读、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元教学活动,安排书画练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同时,精心组织适合的主题探究活动,设计趣味实践项目,以丰富学生文化体验,增加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积淀。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活动传统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