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存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暗线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两条主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条。但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致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于肤浅,无法产生质的飞跃,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研读新课标,寻找有效的知识载体,把握有效的教学时机,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严谨、更深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化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探索新知和解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将所学新知转化为已有知识进行突破,从而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出示例题:“湖面上飞过3对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非常明确,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3=,如何计算出它的结果呢?教师引导学生,能否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它的答案。有的学生提议,将12×3转化成12+12+12,它的结果是36;也有学生建议把12×3转化为10×3加2×3,10×3=30,2×3=6,30+6=36。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无疑都是激活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地内化新知,为竖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面对新知,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借助旧知完成新知内化,实现了迁移,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研究数学,“数”和“形”是两大主要入手,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数形结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形缺数时难如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可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面对复杂问题,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形象的图形,通过观察图形,寻找到有效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题:有2张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纸,将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都认为很简单,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5×4=60(厘米),60×2=120(厘米)。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计算时,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先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2。可见学生们的思维陷入了定势中,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直观的图形,学生们观察后,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拼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应该是90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图,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强化了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规律性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章节,都有所涉及。但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加之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显得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探索规律,教师可以设计比较类型的题组,让学生在解答题组的过程中,拾级而上,实现思维的拔节、提升,让规律轻松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题:
100×2×3 50×2×2 320÷2÷4 900÷3÷3
100×6 50×4 320÷8 900÷9
教师在屏幕中首先出示了左边的四道算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学生计算后很快发现每列的上下两道算式结果是相等的。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继续列举与之类似的算式进行口算,基于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发现:三个数连乘,前两个数相乘后,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和第一个数乘后两个数的积相等。紧接着,教师出示了后4道算式,学生们每次列的上下两道算式结果也是相等的。教师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比较,得出了除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所教内容,为学生巧妙地设计比较性题组,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步步逼近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有层次、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灵动他们的思维,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享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