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项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1],因此,我们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或者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创造儿童生活经验,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经验中受到教育。
生动“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一课时“辽阔的国土”时,如何将生硬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我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向外国小朋友介绍中国你会怎么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从文明古国、万里长城等进行介绍,随机我进行追问“世界这么大我们国家在世界什么位置你能告诉外国小朋友吗”,学生陷入了沉思,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打开课本借助“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地图来寻找,学生的兴趣高涨,而且很快就结合地图进行了识记,学习效率很高。同样的方法,对于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和四海相连知识时我们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创设生活情境:外国小朋友从天津乘船到海南岛你能告诉他要经过我国的哪几个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情景化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独有的课堂魅力吧!
将抽象的词汇、数据具象化是实现儿童经验通达的基本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儿童已有生活经验来对比理解抽象的词汇和数据,让儿童在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达到真学、真会、真理解。对于“辽阔”学生都知道地域广袤,但是对于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学生只有数字上的概念,没有生活经验的认识体验,如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我充分利用导航在生活中的普及应用,让学生谈谈自己最远去过的地方是哪里?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所用时间有多长?借助多媒体打开360地图功能选择外出最远的一名同学进行导航线路预览,然后让学生观察导航路线在祖国版图中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另外,我运用算一算让学生感受祖国陆地面积的辽阔。首先,让学生通过百度百科输入学生所在镇——“豫灵镇”查阅本镇的国土面积是182.15平方千米。其次,算算全国国土面积是豫灵镇的几倍?通过计算得出是52703.8倍,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我们国家这么大!再次,通过资料查找了解到世界上有197个国家,而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通过“197”和第三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陆地面积之大。最后,借助温差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以学生熟悉的“灵宝市”和“潼关县”为例通过多媒体实时温度查询,学生会发现两地相差80公里温度差距只有1℃,另外又查询了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我国南部的海南省海口市,学生发现两地的温差有20多摄氏度,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对于儿童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需要遵循这样的法则。在讲授“生活离不开规则”时,课堂上我首先将拴有绳子的6个乒乓球装在只能允许一个乒乓球依次通过的瓶子发给各小组,同时宣布小组成员每人拉一个乒乓球的绳头,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所有的乒乓球拉出。一声令下各小组乱作一团,个别小组的绳子被扯断了,1分钟后还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够将乒乓球拉出来。这时,我让所有的小组停下来分析失败的原因,有人说瓶口太小、也有人说没有人指挥有点乱……随机我演示了从瓶子拉出一个乒乓球,然后让各小组讨论如何能够快速地将乒乓球拉出来的方法。在讨论中同学们得出要依次、有序的拉才能取出乒乓球,顺势我让各小组按照讨论制定快速拉出乒乓球的要求并进行记录,通过巡视各小组都依次安排了小组成员拉绳的顺序和时机,紧接着我让各小组按照所列的要求再次进行实验,各小组很快都取出了乒乓球。以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我让学生阅读课本58页正文,思考我们大家刚才写的“要求”如果换成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应该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是“规则”。在这一真实的实践体验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将抽象的“规则”这一概念通过实验是学生理解,为完成后边的学习奠定充实的生活经验。
正如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主编高德胜教授等人所著的《接上童气》一书中所说:“课程虽然是在特定时间实施的,但其内容却是来自儿童的整体生活,课程虽然无法代替儿童的整体生活,但是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整体生活进行反思、体悟、整理、想象、提升。”[2]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聚拢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经验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