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山东省青州市海岱小学 山东 青州 262500)
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等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探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是至关重要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校园内的各项资源,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可利用的学校内的资源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实验室资源、网络资源、校园环境等。在运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资源。校园内的环境资源是学生印象最为深刻,并且接触最多的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校园资源,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学校食堂、宣传告示牌、花花草草、学校操场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与学生一起研究国旗究竟是如何升上去的。在上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各小组的学生需认真分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研究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在完成小组的划分后,各小组需认真观察旗杆,了解国旗的上升过程。在完成研究后,各小组的学生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各小组完成各自学习成果的展示后,教师就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点评,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借助身边的资源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除了要利用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上课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是否去过博物馆、科技馆?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和科技馆是什么?其中存在哪些资源是你格外感兴趣的?”这些社会资源能够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素材,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和博物馆,为学生讲解其中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讲述恐龙的发展历程,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说各自积累的知识,分享各自对恐龙的了解和认知。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内容,还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对恐龙有全新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运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从主体性、科学性的原则,保持较为灵活的思维[1]。在通常情况下,科学教学的资源较为有限,缺少充足的实验探究条件,而这并非意味着科学教学应当放弃实验探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增加课程资源的广泛性,逐渐构建出一个结构完善、层次明细、目标明确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杠杆原理,能够运用杠杆原理完成探究实验,借助数据解释杠杆原理,了解杠杆的作用,感受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能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使用和研究机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用杠杆的视频。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收集实验数据,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发现身边资源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能够学会运用身边资源完成科学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挑选恰当的资源。如当地的旅游产业、特色物产、乡镇建筑等,这些都能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造房子”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展示当地一些较为出名的地标建筑,借助特色建筑导入新知识,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利用这样的方式,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资源,运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乡土资源、生活资源等,使学生能够发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为其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