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盲文图书馆早期馆史研究

2021-11-22 23:27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马钰荟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6期
关键词:盲文读物馆员

文/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 马钰荟

作为特殊类型的图书馆,盲文图书馆国内外建馆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据记载,国外最早的盲文图书馆是1897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设的盲人阅览室,由公共图书馆衍生而来。而作为北欧的典型国家,瑞典盲文图书馆是由志愿者建立起来的,后来该图书馆移交给了国家,并成为教育部管辖的国家机构。在国内,据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调研数据显示,天津大港图书馆在1983年设立的盲人阅览室是我国较早的盲文图书馆。据《人民日报》报道,芜湖市按摩诊所1987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盲文图书馆,参与人员有残障人士和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这些应该是国内早期盲文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尝试。虽然晚于西方国家100多年,但1994年建立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有它独特的特色。

一、中国盲文图书馆早期发展的时间界定

中国盲文图书馆是国内首家面向特殊群体的国家级专门图书馆,服务群体是全国1700万视障人士及其陪同人员、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馆藏资源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包括盲文读物、大字本读物、有声读物、辅助器具等。回顾中国盲文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晚,但一直不断前进。1994年10月15日,盲文图书馆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开馆仪式,对外公开成立。1994年10月27日经新闻出版署(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与中国盲文书社(现中国盲文出版社)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中国盲文图书馆正式挂牌,但未独立建制。2004年中国盲文图书馆与中国盲文出版社一起交由中国残联主管。2011年搬迁至陶然亭办公区后经中央编办批准,中国盲文图书馆正式建制,为中国残联直属事业单位。本文研究的早期发展状况是指2011年建制前,尤其是1994年创建早期的发展情况,由于早期资料有限,馆史内容多为馆员口述所得。

二、中国盲文图书馆诞生的背景

90年代初期,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出版行业也要推行经济成本核算,中国盲文出版社(当时叫中国盲文书社,隶属于新闻出版署)也面临着“经济成本核算”问题。由于盲文图书的编辑、制作成本较高,大约是普通文字图书的15~20倍。有声读物制作成本也较高,且需一定的辅助设备,如录音机、磁带等。当时,大多数盲人读者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无力承担“纸张成本核算”后的盲文图书及有声读物的费用。并且读者需求量较大的医学教材类图书销量很快,供不应求;而文学类读物销量较慢,供过于求。为了减少购书成本,平衡供需矛盾,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用书需求,1994年盲文出版社在发行部“借阅组”的基础上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借阅部”,对外称“盲文图书馆”,开展盲文读物借阅工作,解决盲人“买书难、读书难、存书难”的问题。

三、中国盲文图书馆早期的基础建设概况

(一)库房和阅览室。早期的盲文图书馆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城内大街39号的盲文出版社内,由于场地有限,早期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度过的,书架也是用后勤处借来的架子搭起来的,而且仅有一个书库,没有阅览室。后来先后在食堂、礼堂等处寄居,最后搬迁至改造的两层小楼,才有了阅览室。2011年搬至陶然亭的新馆后,各项设施才步入正轨。当时没有设阅览室的原因有二:一是交通不便,卢沟桥距离城区太远,盲人到馆借完书就得赶紧赶公交回去,一旦错过晚班车或者天黑,通勤就很困难了。第二是空间太小,没有地方可以开辟出来做阅览室。

(二)图书馆的名称。早期中国盲文图书馆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内经历多次名称变更。成立初期对内称借阅部,对外称盲文图书馆。后又改为读者俱乐部,之后又更改为读者服务部,最后又回归至借阅部,但部门的基本业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四、中国盲文图书馆早期的业务发展概况

(一)馆藏资源积累。早期馆藏资源分两种:一种是国内出版物,主要是盲文出版社自己出版的盲文图书、有声读物,以及其他出版社捐赠的光盘、磁带等。第二种是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捐赠的盲文读物。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捐赠的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等。美国国会图书馆残疾人服务部是第一个支持盲文图书馆馆藏的国外图书馆。

(二)馆员职责。早期的图书馆只是盲文出版社下设的借阅部,部门内部设有图书采集组、图书编目组、图书保管组、读者借阅组、图书检查组和读者工作组等。馆员职责主要包括四部分:资源管理、读者服务、心理辅导、教育。资源管理主要是采访和编目工作,根据读者需要挑选图书,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主要通过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前往国家图书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学习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完善图书规范化管理流程,但由于盲文资源的特殊性,采访和编目工作与普通图书馆有很大差别,如采访仅有单一的购书渠道,编目需要懂中英文盲文、盲文数字、盲文图表等,工作难度相对加大。读者服务是图书馆馆员的基本职能,主要内容是借还书业务,盲文图书馆这项基本职能更加体现人性化,即一对一服务。盲人主要通过打电话和到馆两种方式办理借阅,这两种方式均需要馆员帮读者找到相应的书,完成借还书手续。电话借阅的读者馆员通过免费邮寄方式帮读者把书寄到家中。心理辅导是馆员的一项必备技能,大部分读者属于后天失明,来到图书馆不仅仅是借书,还想寻求一些心理帮助或者失明后的社会融入以及人生规划的咨询。所以馆员要根据读者的状况以及自身工作经验给予一定的开导与指导。教育是指馆员给后天失明者或者未接受过盲文教育的先天失明者教授盲文学习技能。到图书馆学习盲文也是读者来馆的一大需求,所以需要安排一部分懂盲文的志愿馆员为读者辅导盲文。这部分馆员主要是盲人或低视力馆员,曾在盲校就读,盲文基础较好。

(三)借阅服务。首先借阅机制上,给读者交押金免费借阅的方式。早期读者交200块钱的押金可以借阅4本盲文书刊。最早是图书馆找到一家公司赞助5万元,给北京的250位盲人读者赞助了押金,开启了第一批借阅。创建早期考虑过免押金借阅,但是当时通信不发达、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容易造成资源丢失,并且由于读者的特殊性,赔款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早期借阅过程中一些成套的按摩教材、英汉词典借出之后无法追回。之后完善了借阅管理机制后,资源的安全性才得以有效保障。其次借阅时间上,早期每人每次借阅周期为4个月。由于盲文图书借阅多采用专用邮包免费邮寄的方式,所以在周期上适当延长。在青藏铁路未开通时,读者回忆在青海、西藏等交通不便地区来回邮寄的时间都需要两个月,因此在借阅时间上,早期图书馆给予读者最大的便利。

(四)宣传方式。盲文图书馆刚开始开展借阅服务时,主要通过宣传页、读者书信、电话、广播、面对面等方式进行宣传。第一,明盲对照宣传页。读者买书一般都采取邮寄的方式,为了宣传借阅服务,馆员制作汉文和盲文对照的宣传页,放到邮寄包裹中,通过宣传页告知读者这项业务。第二,回复读者来信。早期读者主要通过书信来表达购书需求和询问盲文出版工作。所以通信往来是接触读者的一个主要途径,馆员大约每天处理读者来信20封,盲人的盲文水平不同,所写盲文也不统一,增加了摸读难度。但正是通过回信向他们介绍图书借阅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基础。第三,电话宣传。有些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读者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咨询购书情况,所以负责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会通过电话告知读者图书借阅工作。第四,媒体平台宣传。中央广播电台439播音室,是专门为残疾人开的节目,馆员将简章、合同等交给电台,通过广播的方式向全国介绍图书借阅业务。第五,面对面宣传。一种是读者上门咨询。有些北京周边的读者会到出版社买书,对于这些上门的盲人可以面对面进行宣传;另一种是走到盲人中间去口口相传,这种方式主要面向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盲人群体。

五、中国盲文图书馆早期发展的特色

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建立与我国多数图书馆一样,是独立自主建立起来的新馆,与国外图书馆在原有私人图书馆、皇家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发展特色主要从诞生原因、筹备人员、资源、馆员职责等多个方面分析。

(一)诞生原因特殊。中国盲文图书馆是在读者需要的基础上诞生的。面对环境的变化,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国盲文出版社的盲人文化工作者从盲人群体的切实需求出发,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方便读者的服务方式。

(二)筹备人员特殊。早期的筹备人员当中没有专业的图书馆员,也没有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背景。他们是盲人文化工作者,其中还有一些盲人和低视力工作者,在没有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情况下,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地完成了图书馆发展史上和盲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资源特殊。资源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和资源类型上的特殊。从资源建设上讲,早期馆藏资源由盲文出版社自产图书和其他图书馆捐赠图书共同建设完成,这与很多图书馆馆藏来源于“私藏”有很大不同。从资源类型上来讲,盲文图书馆的资源本身与普通图书馆就有很大不同,早期馆藏类型主要以盲文图书为主,有声读物为辅,并不像如今图书馆资源这般丰富。

(四)馆员职责特殊。从上述早期馆员职责可以看出,盲文图书馆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心理辅导、教育等工作内容都与普通图书馆有很大不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必然带来服务的特殊性。尤其是心理辅导和盲文教育承担了图书馆的社会化教育职能。

除此之外,早期由于特殊条件限制所形成的馆舍、借阅机制与普通图书馆早期发展情况相似,不再赘述。

六、盲文图书馆早期发展较慢的原因

早期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盲文图书馆并未获得较大发展。2011年搬到陶然亭独立建制以前,仅有借阅部一个部门对外开展服务,虽然能满足读者基本的借还书需求,但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经济等因素制约。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进步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盲文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没有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图书馆的经费、场地、人员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很难让图书馆创新性发展。

(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早期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北京市五环边上的宛平城内,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盲人读者来回很不方便,无法长时间到馆阅读。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场地不足。早期图书馆只是出版社的一个部门,没有专门的阅览区,书库也经常是打游击似地多次搬迁,因此开展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四)馆藏资源薄弱。早期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虽有国内外捐赠的资源,但类型和内容单一、数字资源不足。早期的资源类型主要是按摩教材和文学类盲文图书以及光盘磁带等有声读物,适合低幼儿、低视力、受过高等教育读者的资源较少。且资源采集渠道单一,国内仅有一家盲文出版社,资源有限。早期图书馆还是传统图书馆概念,没有数字资源,专业数据库更是缺乏。

(五)专业人才缺乏。虽然图书馆的早期筹备人员分工明确、组织有序,但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在图书馆管理、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各方面未能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盲文图书馆特色体系。

七、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界越来越关注特殊群体阅读权益的保障。中国盲文图书馆作为国内首家面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对其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清楚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发展脉络,对了解特殊图书馆工作、探索特殊图书馆的发展规律也有重要作用。中国盲文图书馆现有史料较少,通过老馆员口述以及口述史料研究,理清了其早期发展情况,对中国盲文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和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都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盲文读物馆员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韩国首推盲文护照
学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