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华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363200)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等,可以更好地拓宽高职人才的培养渠道,为高校人才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充分满足院校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但是,在实际的高职“专升本”教育中,存在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衔接的问题,这会影响专业人才的教育效果,为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带来阻碍。因此,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适应性,及时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伴随教育改革及教学创新,在人才培养中为了实现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需要将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完善教育体系。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可以调整高等教育的原有结构,使学生通过专升本获得一定学历资格,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长久发展。第二,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我国经济技术密集程度明显提升,这种背景下,原有的高职院校人才无法满足这一时代的发展,通过“专升本”教育的落实,可以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三,缓解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压力。高职“专升本”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有效缓解竞争压力,提高人才的自身竞争力[1]。
结合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人才培养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首先,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获得优秀成绩才可以实现“专升本”的人才培养目的。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受到素质教育标准不足的影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自律性不足,出现了学习意识松懈以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影响“专升本”的效果,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部分高职学生缺少对“专升本”教育内容的重视,认为“专升本”十分简单,日常缺少专业、系统的学习,虽然报名学生较多,但是实际通过“专升本”的学生较少,无法实现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目的[2]。
根据高职“专升本”教育情况,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导致高职学生缺少对“专升本”的认识,长期发展中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专升本”资源。由于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其教育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主要以自身院校需求为主,学生在“专升本”阶段无法及时获取院校的有效资源,学生只能到校外进行培训。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使学生面临着时间压力。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效果,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及教育创新带来限制[3]。
通过对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分析,在人才培养中,通过目标明确的设定,可以体现高职教育层次化、全面化的发展要求。一般情况下,在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如对于“专升本”学生,院校需要根据以往经验,设定“就业类”“创业类”以及“深造类”的培养目标。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专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参与到不同的课程模块的学习之中,并在模块化教学进度推进中,提高学习效率,使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两高一广”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这种目标明确的学习背景下,他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也能掌握专业的操作能力,稳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当今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提供保障[4]。
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建立高职课程与“专升本”的衔接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以往的人才培养情况,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以学生应用能力为主,通过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学生基础能力的强调,引导学生适应日后的职业发展。但是,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高校专业课程与“专升本”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合理安排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学习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职“专升本”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在“专升本”的衔接课程设置中,应该将实用性、实践性原则作为核心,通过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如在专科与本科相同的实践类课程内容认定上,实现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补充、衔接,将学生作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激发自身的创业创新兴趣,有效体现企业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结合价值,为当前“专升本”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基础[5]。
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根据教育的定位要求,通过产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高职“专升本”教育中,可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指导中提高自身素养。而且,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的教育环境,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训。这种背景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专升本”学生的优势,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6]。
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由于部分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院校,为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避免学生能力以及水平的差异,通过落实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为“专升本”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首先,高职院校之间应该加强开放性的合作,通过学分管理的课程设置以及学分的转移等,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实现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开放校企合作及交流,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获取学分,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结果给予认可,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在高职学分制的教育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学分互认的引导价值,使高职教育以及“专升本”教育内容得到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掌握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最终的“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如,在“1+N”的协同育人背景下,为实现高职“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木目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以本科高校为核心的发展目的,通过对口专业“1+N”模式的设定,充分发挥专业以及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并通过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等协同发展理念的落实,构建完善性的学生管理模式,及时解决学生“专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目的[7]。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的人才培养作为重点,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整合以及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条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能力强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未来的职业发展途径。因此,在高职“专升本”教育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应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衔接以及校企合作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专升本”人才培养现状,为当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满足当今社会和谐稳步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