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萍,王明辉,贺晨
(上海理工大学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
新工科是我国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和新方向[1]。新工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无尽的可能[2-3]。面对“新工科”的新背景、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4-5],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近年来着手进行专业改革,从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精准的实施路径。
学院坚持“整合培养”的思想,整合学科、研究、课程、环境等多方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的本专业优秀人才。专业教师始终坚持专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混合并重的模式、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学业教育与思德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方式,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将“整合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实行小班授课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紧跟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使学生尽快接触科研前沿,提高创新能力;为该专业学生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培养其国际交流能力。
学院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体现医工结合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工程课程特色,实施了“五大课程模块,十大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满足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该专业已形成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机制和完善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6]。
学院根据国际ISPO(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对本科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在满足ISPO 基本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工程特色课程,使课程体系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与国际规范接轨,造就学术型的卓越创新人才。
学院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持续完善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以专业负责人制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如下工作:
学院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总结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出一套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学院组建了包括核心团队成员在内的专业和教学团队,设计了相应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研究,以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影响力。2016年,该专业5 位教师获得高级矫形器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1 位教师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资格,大大增强了该专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地位,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此外,以科研促教学。2016—2020年间,该专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共计6 人。该专业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优势,鼓励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本专业教师获得学校“思学计划”支持1 人次,参加“产学研践习”计划4 人次,参加“优青专项”计划3 人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培养和支持下,本专业教师分别获得2016年度和2017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专项计划资助,200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计划资助。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生产过程同教育过程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同行业标准相对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毕业证书相对接,融合企业发展与岗位能力需求,形成面向残疾人事业和康复工程领域的人才按需培养。该专业学生连续两年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率超过98%,毕业生中级矫形器师资格证书率超过90%[7]。
学校出台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保障了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建立学校教务处和督导室、领导和学生评教、专业教学科和督导组及同行“三级双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教学督导反馈和评教反馈“双向反馈”制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学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行业依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联合“产学研医”共同申报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于2015年获批,至此,我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基于此省部级研究中心成为国内较大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基地[8]。
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修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构建了“13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围绕专业能力培养“1”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抓好“3”个实践教学关键环节,即理论加实践课程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建立“3”大实践能力辅助培养体系,即学科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与行业内10 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2015—2018年共计有12 人进入世界知名假肢矫形企业——奥托博克公司实习。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超过一周的实验实训人数达到100%。世界知名企业奥托博克有限公司在本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方面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从2017 起,奥托博克有限公司多次协助上海理工大学举办康复器械创新创业大赛。
该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9]。2018年,“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
对该专业毕业生就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比较满意的是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拥有很强的责任感,专业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从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反馈结果来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康复工程人才的客观要求,课程设置合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备了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学生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习单位也指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10]。
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围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专业优势,保持特色发展。该专业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