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生态圈视角的勤工助学育人途径创新研究

2021-11-22 21:16骆德云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生态圈岗位育人

文/骆德云

就勤工助学工作本身而言,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贫困生的资助,使他们顺利地接受教育,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各高校应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勤工助学的途径,以促进高职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1]。

一、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的现实困境

欧美一些高校由专门且独立的机构对勤工助学的相关事宜进行统一管理,如贫困生人选的确定、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酬发放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周到的服务,能够及时公布岗位需求信息,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提供了平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高校勤工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后期的学术攻关,当前我国已经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如通过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2]。

二、现代高职教育生态圈相关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教育学家针对“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提出了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理论体系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填充,在这一结构中,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就其本身而言,也可以单独看作一个生态学系统。基于此,对其生态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生态圈仅指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本质上来说,其主要涉及高职教育领域的宏观生态范围及其各项因素,具体来说,以高职教育为圆心,所延展出的一系列诸如环境系统功能、交互作用、多样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所构成的动态网络结构系统等都是不容忽视的要素,而针对这一系列要素之间的联系,高职教育生态圈也凸显出其有机结合、共荣共生及协同发展的基本特点[3]。

三、基于高职教育生态圈提供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优良岗位机会

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济困助学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而针对这一育人方针,仅依靠单一的劳务性勤工助学工作机会是远不足以落实教学目标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多样化的能力以及相对先进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一些简单勤工助学机会往往难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对其挑战性也较为薄弱,在实际劳务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取的技术能力以及对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十分局限。因此,高职院校可依托高职教育生态圈积极开展创造型、智力型、管理型的勤工助学活动。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劳务型岗位、技术型岗位、创新型岗位、创业型岗位。劳务型岗位,以学生付出体力劳动为特征来换取劳动报酬,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包括校内食堂打工、图书馆理架、卫生清洁、校外发放传单、餐馆打工等;技术型岗位,以学生所学技术特长以及技术能力取得报酬,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校内校外技能维修、网络维护、实训实验基地助理、广告设计等;创新型岗位,以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从事创新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设计比赛、专利创造、参与课题研究等;创业型岗位,以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取得报酬,重点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包括创业大赛、创业街实践平台创业等。这些优质的岗位群,根据实际情况,可由职业院校单独设立或多主体共同参与设立[4]。

四、高职教育生态圈的共生特征与勤工助学育人多主体共生途径

所谓共生,指的是不同物种由于共处于同一个复杂的协同体系之中而做出的互帮互助行为。将其投射至高职院校这一生态系统中,可以发现,其主要是在领导层、教职工、学生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场所等因素相互服务、相辅相成而发展共生,在此基础上,其又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与外界环境相融合,进一步构建新的系统,并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对信息、物质、能量等内容的转换共享。与此同时,上述曾提到的高职院校生态系统本身就集聚了多方主体,诸如政府、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都承担着高校利益相关者、协作者与支持者等角色。另外,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建设发展始终都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作为基础,并立足于社会化协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指导,实现对多方主体的联合,确保打造其相互依存的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不同区域内的资源、信息及能量的采集与耦合,进而充分发挥其聚集效应,贯彻共生互补、合力推进价值导向,打造更贴合时代发展及育人需求的生态化教育教学体系。虽然生态系统中的多样化主体针对人才本身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毋庸置疑其在根本上都有着统一的人才培养指向,因此在这一目标下,作为高职教育的各个主体不仅高职院校要重视勤工助学育人工作,政府、企业、行业和相关机构都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更要重视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并根据自身的职责和责任,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或出台资助政策、或设立助学金、或提供助学岗位、或开展学生培训,积极开展勤工助学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各项细节工作,并确保针对整体工作进行细致地协调划分,落实到个人,更好地发挥各部分职能,在有效改善学生经济条件的同时,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圈整体利益最大化[5]。

五、高职教育生态圈融合特征与勤工助学育人多平台融合途径

早前,国务院曾针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颁布了相关决定,强调必须要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及技术技能人才,并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策略指导,确保能够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和层次,并通过多方主体之间的交融互补,实现对利益发展共同体的创建,打造相互内嵌的主体关系结构,避免形式主义合作情景的出现,更好地开展深度合作,为勤工助学提供更优的平台与途径。

为了最大限度地落实勤工助学的育人价值,还需始终坚持四个融合: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相融合、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勤工助学与就业教育相融合、勤工助学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现如今,高职院校与多样化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育人模式,诸如在可靠、合理的约定及专业指导基础上,联合校企构建勤工助学基地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会产生十分紧密的联合和渗透,进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知识、技术等多方面的转换与共享,并将机制融合作为落脚点,构建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的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这些,可以作为拓宽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来源。此外,由政府牵头主导,企业赞助,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胜出者予以奖励,并予以引入政府、学校设立的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可作为高层次勤工助学育人途径。

六、高职教育生态圈协同特征与勤工助学育人多层次协同途径

高职教育生态圈虽然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但其与外界环境及整体系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依靠其自身的实际作用难以发挥,就必须重视各因子或主体之间的协同,确保能针对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起到推动力,为整体系统的运行协作奠定基础。

首先,政府层面。要出台政策制度,予以保障,提升管理“规范化”。

其次,高校层面。作为学生勤工助学实施的主体,高校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学校要出台勤工助学制度,加强对学生岗前教育和安全教育,使之尽可能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勤工过程中注意安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二是内培外引,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质量,为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以保障学生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勤工助学过程的“社会化”;三是实施勤工助学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推动勤工助学的“现代化”。建立勤工助学网站,在社会与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勤工助学学生电子档案库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最后,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层面。在自身职责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需求,积极与学校联动,推进勤工助学内容的“多样化”、岗位培育的“基地化”,提供勤工助学多层次岗位,在辅助学生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共同实施育人计划,实现双赢。要立足基本的劳务型岗位,积极开拓技术型、创新型、创业型岗位,实行多层次勤工助学,在助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达到济困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猜你喜欢
生态圈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