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念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探索

2021-11-22 21:16吴桑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就业率高校学生实训

文/吴桑

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是培养高校人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理念秉持着跟党走、创新思政的理念,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此,结合多个方面,高校思政理念应在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等方面做出改变。此外,高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政理念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值。近年来,高校的就业率逐渐下降,与教育理念的老旧脱不开关系。传统的思政理念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导致学生在校内读书出现死读书、不读书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接收不到新的人才,社会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导致就业环境更加不景气。本文就高校思政理念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性展开了研究,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的成绩不仅局限于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政理念与学生就业率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一、高校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发展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支平衡问题、教育基础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住房补助问题、生活治安问题、养老问题等八个问题,而把就业问题排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就业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极不乐观。笔者对2018年至202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实际就业人数进行了调查,发现2018年全国毕业生达812万人,实际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20%;2019年全国毕业生达835万人,实际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8%;2020年全国毕业生达874万人,实际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5%左右。此项调查数据相当惊人,虽然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就业人数却逐年减少[1]。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种:一方面是高校学生自身问题。虽然他们在校的各项成绩均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但是由于经验不够,找工作时总是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就业意愿,逐渐成为“啃老一族”。另一方面是国家经济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全世界的经济都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使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笔者认为,要想改善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必须加强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这离不开思政理念的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就业,笔者继而研究了思政理念对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性。

二、基于高校思政理念探讨学生就业率有效性提升的方法

(一)制定学生就业培育模式

根据上文对高校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首要条件就是制定大学生就业培养模式。高校将思政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各专业的就业方向深入展开,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各个企业在校内挑选优秀人才,并明确其招收人才的目标,学生可以进一步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政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是高校思政理念的总目标,只有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及遵纪守法意识,为高校培养出具有更高职业素养的人才[2]。本文从高校的思政理念目标出发,提出就业培育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现今,许多学生仍不知道就业环境的严峻,一直陷在教师所描述的只要学习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臆想中,因此,在培养模式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的就业环境。

此外,针对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在思政教育中,多给学生科普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多去企业实习,完善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在思政理念中,为就业能力提供了三个方向:其一,培养技能型人才,了解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其二,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其三,培养学习型人才,此人才培养的特色为学习能力强、善于沟通和协作。通过以上就业模式的培养,将会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有效性。

(二)思政理念与就业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学生就业培养模式的制定,可提高部分就业率,并进一步把思政理念与就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部分高校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成绩为培养标准,主要提高的是升学率而不是就业率,使学生的培养模式偏离了既有轨道。

人才培养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形式化现象,许多课程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是一笔带过,因此,并不符合思政理念与就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状态。笔者想要宣导的是,摒弃传统培养机制的死读书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同样,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养载体,更加重视企业挑选人才的标准。与此同时,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仅在就业方面参与学生管理的弊端,让企业挑选人才的目标深入到学校教育,实现职场化教学,让学生在校园也可以体验社会环境[3]。让思政教师走出去,是为了深入学习企业中的文化,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进而可以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具体来讲,在培养机制设计中,首先将思政理念与学生就业教育紧密结合,改善稍显滞后的教育理念,增强就业教育的体制保障。其次,加强就业服务,令高校教师切实落实思政与就业相融合理念,完善就业信息,保证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最后,在高校内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关的实际需求观念,为即将毕业的学生配备专业培养教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

此外,这种引导方式除了让教师走出去,还要把企业的实训基地引进来。将教育模式与企业实践互通,实践练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市场管理的学生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可以专门划分出实习小组,这样学生就能跟进一项市场项目,真正从头到尾,将最终得到的结果呈上,与企业中的其他员工所获得的最终结果做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内部专业知识同样也不能落下,重点培养职业技能为主,以专业技能为辅,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切换模式,为进一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另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不能忽视,思政创业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而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思想,不断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冒险、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4]。

(三)打造学生就业素养的实训平台

上文指出,实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必要前提。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培养大学生就业素养的实训平台,即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方式新颖,极具参与感的实训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社会实践知识。该实训平台的建立,旨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各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不同的实训平台相融合,制定出实践的方案,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科学地规划出相应的实训平台,把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将实践技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能力,让专业能力得到升华。在实训平台中,可以设置展示台、竞技场等多项趣味活动,学生与教师均可参加,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挑战教师,二者共同进步[5]。

与此同时,本文设计的实训平台中还设置了相应的技能大赛,不以成绩排名,只看个人能力,根据技能大赛了解学生的薄弱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学校还会邀请相关企业人才现场指导,真正做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专业型人才的指导和建议将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在多个方面促进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对学生来说,就业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许多人看来,学习成绩就代表着今后的工作需求,但如今的社会更多是注重个人能力,不再局限于校园成绩。就学生个人而言,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的思政理念亟待改革,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思政理念对学生就业率提升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现状、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方法两方面,深入研究思政理念的改革形势。从制定就业培养模式、创建学生就业培养机制,以及打造实训平台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就业率高校学生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