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科 姚亚行 耿海潮
1.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2.河南省中华武术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院,河南 登封 452470
当今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越来越成为地球村,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国形象”的树立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武术教育在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以及在未来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上的作用是巨大的。武术是历史文化中的活化石,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当中,承载了中华先民的技击格斗智慧与修身养生哲理,积淀着中华先民的精神境界与人文修养,具有莫大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百花园中,中华武术无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展示中国文明大国形象的绝佳体育运动项目。学校武术教学以其受众多、传承快的优势备受相关专家学者的推崇,然其发展已逾一个世纪,虽经多次改革与重视,但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任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2]西方体育项目仍占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和学生体育的主体,而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却始终未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实是当今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缺憾。所以,与时俱进,把握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确立更适合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构建更科学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以切实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有效发展,实是当务之急需。
搜集相关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的论文文献资料,查阅相关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发展相关书籍,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入阅读思考与总结分析,把握当今学校武术教育所存在问题与面临困境,并结合各研究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从事学校武术教育的资深武术教师、教授进行采访,分析当今学校武术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探讨解决途径与方法,最后对其建议进行总结,为形成新的改革理念积累材料。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阻碍学校武术教学有效发展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改革理念。
3.1.1 教学模式滞后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3]在教育部有关学校武术教育的文件中,鲜有明确指导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或发展策略,仅有的发现也只是2004年3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中规定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一句话。在相关学校武术教育教材的选择上,“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六年级)、《体育健康》(中学7-9年级)为首选教材”,[4]而这教材中相关武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章节,配合简单的几个武术动作组合,对武术运动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加上“各地学校武术教师78%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等多种原因”,[4]最终导致全国仍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在剩下的29.7%开设有武术课的学校中,由于存在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武术课程学时少、缺乏教学连续性等问题,学校武术教育大多数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存在整个的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发挥学校武术强身健体、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学校武术教育至今缺乏系统、权威、健全的发展策略以及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纵观中国学校武术的教学模式,十几年的体育课下来,“学生普遍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模糊”,[5]并且几乎很少有学生能掌握较系统的武术技能。当前的学校武术教育,除少数武术特色学校相对比较成功之外,全国大多数学校武术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制的设立、武术教师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立等关乎整个国家学校武术教学发展策略的重大问题上,都存在明显的空白,当今整个学校武术教育缺乏一套健全有效的发展策略和较完善的学校武术教学理论指导体系。
3.1.2 “六大阻碍因素”与“三大困境”
当今学校武术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学校体育课程中所占比例真可谓是冰山一角,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并未受到高度重视,各中小学的体育课也多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加上学校专业武术教师的缺乏,武术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性等多方面因素,学校武术教学集中面临着“主旨定位不明晰、体制设立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完善、专业武术教师缺乏、教学方法不够优化、场地器材缺乏”等“六大阻碍因素”,[6]最终导致了学校武术教育难以真正收到成效。新时代的中国,面对举国上下树立“大国形象”的时代背景,武术这项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体育形象的传统体育项目,很有必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被摆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因此构建一套更适合学校武术发展的教学模式,以解决“六大阻碍因素”,健全学校对武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促进学校武术的有效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武术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武术人才的培养规律,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是将武术课列为众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项目中的一项: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对武术的情感和喜好等客观条件区别对待,很少能普遍做到“因材施教”,是一种“泛式教学”;不能保证学校武术教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性、衔接性教学,是一种“非衔接性教学”;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难以集中各方面优秀的武术教学资源,处于“难以集中优秀武术教学资源”的窘境。因此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方式并不适应武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加上“六大阻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学校武术教学走向“泛式教学”“非衔接性教学”“难以集中优秀武术教学资源”三大困境,造成武校武术教育的成效的缓慢。
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要素”。[5]本研究理论依据便植根与此。“学校武术运动部”为体系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旨在全国上下每所有条件的学校其学校体育系部设立一个“学校武术运动部”,专门负责本校练习武术学生的武术教学工作。“学校武术运动部”至少应覆盖每个乡镇重点中小学,每个“学校武术运动部”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武术教师,负责本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武术人才选拔以及相关武术教学等工作。
3.2.1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选择
“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当今学校学生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高,在体育课上学生往往会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武术,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练好武术,部分学生的身体条件或许根本不适合从事武术的练习,因此,我们的学校武术教学工作也应该有区分,要“因材施教”的做好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学工作。每个学校都有不同比例“非常热爱武术”“比较喜欢武术”和“不喜欢武术”的三类学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此三种武术喜好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武术训练内容设立和课程安排。如对“非常喜欢武术”的学生重点培养,使其不断进行深入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武术内容难度;对“比较喜欢武术”的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或兴趣式的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武术内容;对“不喜欢武术”的学生仅进行体验式的教学即可,对此选择基础的武术内容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尊重学生的特长和意愿,又能抓住重点培养对象,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要求每所学校都开展武术运动,可能有些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发展武术运动,我们要针对不同学校对武术的“需求度”,因“校”施教,做好学校武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重点保证和支持适合开展武术运动的学校。“需求度”的确立要通过学校喜欢武术学生的比例来认定,比例越高则“需求度”越大,“需求度”越大则越适合开展武术运动,尽可能保证每一个适合开展武术教育的学校能有机会开展武术教育。在武术的进校园推广过程中要抓重点学校,抓重点学生,有教学对象的重点和次要之分,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抓主要矛盾,在武术的教学上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校武术运动部”的成立能有效的将学校对武术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挑选区分并组织起来,充分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2.2 确保学校武术教育操作程序的衔接性
《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个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3]当今学校武术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不具连续性,教材内容不具系统性及梯度性。很多学生在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只是某一学期或一段时间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连续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此外,在偏远山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升学等原因转学,经常处于学校变换之中,导致学生的武术练习不能从小学到大学进行连续、系统的练习,以致很多的武术人才不能从事系统、连续的武术技术与理论学习。再者,不同学校的武术课程安排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开设有武术课程,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加上学校武术的“泛化”教学模式以及多年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都局限在武术操和初级套路的教学内容层面,确实不利于学校武术的纵深发展和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培养,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浪费。
面对当今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六大阻碍因素”“三大困境”笔者提出建立以“学校武术运动部”为衔接体系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学校武术运动部”主管本地区所有学校体育教师的武术技能培训与指导工作,主管本地区所有学校练习武术学生的武术教学与培养工作,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本学校武术练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做好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学习武术的衔接工作,使本校的学生即便升学或转学到其他学校,也可以跟着其他学校的“学校武术运动部”进行练习,使学生在所有大、中、小学都能连续性的进行系统的武术学习。相信这样的武术教学方式可保证学生能连续多年的从事系统的武术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对武术技能的全面掌握和国家社会对优秀武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3.2.3 促进武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实践等等”,[3]其实质就是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国范围内成立“学校武术运动部”必将形成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极大的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并再此基础上势必会形成明晰的教学目标、规范的管理机制、合理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备的场地器材“六大要素”武术教育资源统筹优化体系。学校武术教学的成功首先需要突破“六大阻碍因素”并统筹协调好“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学校武术运动部”的成立恰好能综合解决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六大阻碍因素”并起到协调“六大要因素”之间关系的作用,保证武术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在“六大要素”中,笔者认为占主导地位的是优秀师资这一要素,正是由于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学校武术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武术课程的舍弃,所以配备专业的学校武术教师是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武术教师来教学,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武术教师资源配置得好,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新时代“大国形象”背景下,国家应该更加着眼于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学校武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从“西化”“操化”的武术形式转向传统武术[6],因为传统武术更能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民间武术和学校武术各自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如将民间武术和本地区的学校武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校资源和民间武术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优势互补、互促互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当今学校武术的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平衡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失衡的现实,“学校武术运动部”能有效吸取民间武术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优越的教师资源,补充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师资缺乏的主要问题;“学校武术运动部”的建立能解决学生不能长期、连续、系统学习武术的问题;能运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解决师资配备、分层对待等问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武术传承者入校园的措施,提高民间武术教师的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优秀武术传承者的文化传承价值;“学校武术运动部”还能更有效地利用学校、社区、地方等的各个硬件场地和设施,让学校武术和当地武术协会等社会知名武术团体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比赛,共享优秀教育资源,互助互促,共同把学校武术发展好。在这其中“学校武术运动部”能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统筹,优化配置学校武术教学所需重要资源。
学校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新时代树立“大国形象”的时代背景下,如能建立更加优化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必将大力展现中华武术在提高中国“大国形象”上的多方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