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铿,杨崇富,罗世兴,陈 刚,林阳洸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北海供电局,广西 北海 536000)
在传统配线管理工作中,采用表格、图纸等方式对管理对象的各类信息进行存储与分析,导致不能够及时跟踪线路资源的使用状态与变化,缺乏有效的监视和控制手段,容易产生人为故障及大量僵尸线路,维修管护效能也相对低下[1]。
随着电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通信设备数量与日俱增,设备间的配线密度、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综合布线系统作为重要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其高效、稳定运行对电网企业至关重要,因此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高效的、智能化运维体系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尤为必要。
在设计规划新的综合布线运维管理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管理对象及其关联与产生的各类管理信息及数据的可视化,对通信链路连接状态与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对网络通信资源占用及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将运维管理动作融入管理系统的工作流模块,在同一套系统内完成对综合布线运维管理的流程闭环,如此才能大幅度提高配线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为实现组织智能化基础设施运维提供基础保障[2],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个部分。
第一,建立强大可靠的数据管理系统,统筹所有管理信息,实现对静态信息与动态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调取、处置功能。
第二,搭建完整通畅的线上工作流模块,将综合布线运维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动作落实成线上化流程,实现从发起、审批、报告、处理、反馈到办结的全线上化,尽可能提高流程自动化比例,减少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必要延迟。
第三,形成高效智能的数据应用界面,通过直观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基于现有分析逻辑的自动化流程、并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对网络连接状态及通信资源占用以及故障处置流程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信号告警、报表输出等功能,满足公司对综合布线运维工作的高效执行与持续改进需要。
在北海供电局当前的综合布线管理基础上,逐步在整体上建设一个智能化的综合布线运维体系是实现北海供电局综合布线管理水平跃迁的重要依托。为更好地实现对辖区范围内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改造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合理统筹、有效监督与有力控制的闭环管理,需要充分发挥“云大物移智”等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分模块逐步搭建,最终实现将所有辖区内综合布线系统及其大部分管理动作整合到一套系统内进行统一管理。
对综合布线运维管理工作的高层级需求进行梳理,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网络设备连接的安全稳定并及时响应实际工作中对网络连接关系变更的需要。因此,需要实时监控物理及网络连接状态,并能够尽快响应需要对链路连接关系进行调整[3]。
据此,提出以下设计构想,作为未来技术开发的蓝本。整体系统功能分为数据管理、工作流、数据应用三大功能模块。
链路状态与拓扑关系作为综合布线管理的核心信息,须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实现对建筑、楼层、机房、配线间、机柜、设备、配线架、线路、信息模块等管理对象进行仿真模拟,能够使工作人员快速识别出各管理对象的类别、之间关系与连接状态。同时,让运维人员能够清晰直观地掌握通信基础设施的运行情况,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运维效率并降低运维成本。
将操作界面设计形成多层级的可视化视图,包含地理空间信息到物理连接关系,分为园区、建筑、楼层、机房、机柜、设备等多级视图并可以通过点击、下拉选单、全局搜索等方式打开对应视图。通过不同层级的视图,辅助确定最佳的空间规划方案,提高测量效率,便捷识别未利用空间,迅速查询设备之间、端口之间的连接关系。除对应的仿真图外,还可生成更为简化的网络拓扑关系图,将多层级的设备和端口显示在同一界面内,实现对各设备间整体连接关系的宏观直观呈现,以便于查找和理解。
数据管理系统还应整合常规网络管理软件的功能,实现对网络通信中的有源设备的监控并将其可视化,能够实时显示其运行状态、配置、性能与拓扑关系,便于管理和监控。还可以把连接到通信网络中的设备以拓扑关系图、分类清单等方式呈现,监控路由器和接口,带宽以及WAN链路的可用性和性能表现,监控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VMs和存储设备。
本工作流是用来描述有需求部门提起的信息维护需求的响应流程,也是在综合布线建设完成之后,日常运维工作中最主要的重复性触发工作流程。需求部门提供的需要内容会在现行供电局的管理系统中生成工单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人员。为了能够对整个运维作业进行全流程管理,建议在系统开发时直接对接现行供电局的管理系统中的工单信息,直接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中生成对应的工单,并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中运行整个作业流程。工单信息到达管理人员的后台操作端,由管理人员进行初步的故障研判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现场处置,如需现场处置,则可在工单信息的基础上附上处理建议,生成任务信息发送至现场作业人员的前台作业端,现场作业人员根据指示到现场出勤并进行研判,如需根据规定进行方案回报,则将处理方案回报给后台操作端进行审批,如管理人员同意则生成指挥指令下达到前台作业端,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完成后将信息回报给需求部门进行确认,如确认通过,则由需求部门使用供电局的管理系统确认工单办结,由综合布线管理系统记录确认办结的时间点,用来做后续的数据监控与分析[4]。
工作流系统根据作业特征将被分为桌面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两个主要的界面。
桌面客户端是综合布线智能运维管理体系中工作流程的主要载体,主要分成供电局内部管理人员使用的后台系统和供电局外部现场作业人员使用的前台系统,其中的差异集中在由权限与职责界面的不同所带来的界面功能的差别,实际开发落地过程中也可根据开发的经济性和时效性的需要,采用基本相同的交互界面,通过开放梯度权限的方式,实现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的区隔。其中,开发优先级的后台系统界面高于前台系统界面。
3.3.1 现场信息识别与查询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在现场对物理链路的连接状况进行检查和消缺,在这个过程中经常由于查找相应的物理连接关系而造成时间上的消耗,严重影响整体作业效率,并且存在标签不清晰、图纸不易读等情况,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处理速度并增加失误风险。现场信息识别与查询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场作业的操作模式,作为数据应用的最基本场景,共涉及4种可能的方式。
第一,视觉识别: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开发时,导入标签编号规则。综合布线系统建设过程中根据端接设计规划,由现场施工人员或后台管理人员生成并发送至安装现场,通过标签打印机打印,粘贴于对应位置。在运维作业时,运维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的移动端,使用界面扫描对应标签,利用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实时查询,跳转至该位置的对应操作界面。
第二,二维码(或条形码,以下省略):在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开发时,加入二维码标签生成功能。在综合布线系统建设过程中,根据通过点选界面中的打印按钮,将一组二维码发送至标签打印机打印,并粘贴于缆线两端对应位置。在运维作业时,运维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的移动端使用界面扫描二维码,直接跳转至该位置的对应操作界面。
第三,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此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流程与二维码方案类似,使用RFID标签和扫描设备进行作业,相比于二维码模式,避免了由于现场环境或作业过程中的脏污带来的无法识别的问题,同时由于RFID特性,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批量识别,在查找场景中相较于二维码方案会更加便利。
第四,智能硬件:在后续综合布线发展过程中,对于新建综合布线工程可考虑使用智能设备作为传统设备的替代方案,其主要原理是把无源的缆线和配线架改造为有源设备以实现对其连接状态的识别和监控。相较于传统设备,可以实现对连接关系的实时反映,大幅度降低物理连接关系的基础信息采集耗时,同时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失误所带来的基础信息错误,并进一步杜绝在后续运维工作中由此造成的延时和返工。
3.3.2 现场作业指引
匹配不同识别方式,设计现场作业指引模块。跟随工作流模块在前台作业端的操作界面,如采用智能硬件模式,可以通过端口灯光的不同颜色作为作业提示信息;如采用其他三种信息识别方式,可以通过操作界面的仿真图形上的不同颜色、闪烁等方式作为作业提示,引导现场作业人员对设备跳线等作业对象进行操作[5]。
综合布线基本信息调取:支持批量导出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信息,包含设备清单、系统图、敷设图、一定时间内的网络设备性能监控数据。
动态数据统计与分析:网络资产统计包含终端、交换机、配线架、信息模块等。
报表导出与自动生成:网络性能报表,自定义报表,用户可以对每个监控的参数创建报表,选择和查看参数的趋势。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流入和流出流量、接口错误、响应时间等最高的接口和设备。如“CPU利用率排行前10的设备”等,用于分析运行负荷。设计开发自动发送功能,实现自动发送周期性报表至管理人员邮箱,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可包括:服务器性能报表、服务器可用性报表、路由器带宽利用率报表、故障处置时间报表等。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决定对网络资源的优化调配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