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瀞
(梧州市口岸服务中心,广西 梧州 543000)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属于非营利的部门,其经济业务也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内容的管理是固定的,主要利用国家或地方财税收入投资或贴补、奖励企业,通过最大化提高资金利用率,撬动资金利用杠杆,原则上没有商业运营和创收,其资产都来自国家的调拨,其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维护公众权利。由于单位性质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大都存在管理松弛、内控弱化、资产流失、营私舞弊和浪费严重等问题。业财融合是新时代财务人员转型的方向,从业财融合角度探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转型,就是从财务角度出发对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效率,促进单位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
业财融合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将单位应遵循的融合性原则概括为: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1]。行政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是指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业务活动为对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业务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业务和财务流程。简单点说,业财融合就是业务发展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以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前提,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发展,现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重要趋势[2]。
业财融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财务管理。业财融合基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而生,为财务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管理的作用,更能满足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二是有利于财务科学决策。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将业务和财务融合起来管理,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更为全面,对财务科学决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有利于财务风险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业财融合的应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各环节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可以起到监督财务管理的作用,防范财务风险。
业财融合管理意识是做好业财融合工作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转型中由于缺乏业财融合管理意识,不能较好地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和财务联系起来,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是以传统的财务管理内容为主,认为财务管理只需要处理记账等工作,忽视了业务在财务管理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预算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意识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业财融合管理意识不到位,不能在思想意识领域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转型,财务人员自身的思维存在很大局限性,很难及时获取行业和政府当局披露的相关外部信息,也迫切要求增强业财融合管理意识。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二级单位数量越来越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不清晰,业财融合工作难以开展[3],其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弱化,制度层面不能做好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缺乏规范,而且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工作中有些工作职责存在较大的交叉和冲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和财务难以有机融合,使业财融合的改革工作流于形式。业财融合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时代缺乏业财融合工作的制度保障,不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导致业财融合的工作无法规范化和标准化地开展,更难实现业财融合的精细化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业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缺乏业财融合趋势下业务制度和财务制度融合的考量,致使业财融合制度方面存在空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完善业财融合相关保障制度,使业财融合有章可循。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业财融合工作中,组织流程的不合理制约着业财融合的有效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组织流程较为封闭,没能较好地联系业务部门开展工作[4]。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业财融合的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各个部门间的配合流程尚未厘清,在处理业财融合相关问题的时候过于机械化,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业财融合的步伐,如何紧跟形势需求实现财务转型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痛点。
业财融合工作中涉及的信息数据较多,较为烦琐和复杂,单位面对发展中存在的海量数据,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数据库[5]。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建设,缺乏专门处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滞后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大制约了业财融合的发展。业务的发展抑或财务的发展缺乏相关信息数据的支撑和支持,也就成为一纸空谈,加之存在信息失真、信息混乱、信息丢失等问题,业财融合工作也就更难以开展。此外,业财融合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深谙业财融合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单一,缺乏兼顾二者的专业知识,难以胜任业财融合工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在业财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
意识引导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业财融合管理的意识,在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树立业财融合管理意识,使业财融合理念贯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过程,以便发挥业财融合的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单位领导要提高对业财融合的重视度,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加大对业财融合的宣传引导力度,肯定业财融合的价值,重塑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组织业财融合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管理流程的宣讲,使业财融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业财融合管理氛围。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人员扮演决策者,既要掌握财务目标,也要了解单位运作状况,为业务开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财务人员尤其需要转变思维。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事务性和审批性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熟悉业务、深入业务、抓住关键控制点。其次,风险控制的思维从合规向价值创造转移,不能简单地向业务部门说“不”,而是要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灵活应对,给出解决方案。再次,用数据说话,建立和运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最后,要熟悉和运用单位的平台系统,用系统实现风险控制。
完善业财融合的内控体系,就是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厘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在制度层面做好业务与财务的融合指导,可以规范业财融合流程,使业财融合的实施有章可循,对后期业财融合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十分有利。面对当前单位现有的财务制度和业务制度,单位基于业财融合发展理念,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及时补充和更新,完善制度层面的不足,定期做好相关制度的梳理和整合,与时俱进更新业财融合相关制度,将业财融合纳入制度框架体系之中,兼顾财务流程和业务活动内容,使业务部门的人员和财务部门的人员都能在相应的保障制度之下实现业务与财务知识的融合发展。同时,制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引入全面预算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投融资体系并优化梳理单位内部的审批授权机制等,可以促进业财融合内控体系的完善。
财务工作者在处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复合型思维,具备处理财务信息的业务思维,全面深入和熟悉单位的业务动态,再提出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从而提高财务服务的质量。优化业财融合管理的流程,改进决策层面的运作流程,要协调好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管理,对业财融合流程进行梳理和协调。单位在实施业务时,要由具体开展业务的部门发起流程。财务部门需要就此业务流程上完成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与核算、事后分析等事项。系统内各种会签信息要能够互通互联,并伴随有系统反馈提示。省级、地市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合同管理、绩效管理、财政资金补助项目库和现有的财政系统之间能始终维持互通对接的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职责也相应转型。会计审核作为基层类工作已经被智能化取代,无论是业务信息还是财务信息,要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难度较大,现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业财融合,防止财务部门数据重复录入,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数据信息作为业务和财务的基本要素,不可或缺,且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业务和财务工作的质量。“互联网+”时代,基于业财融合对财务数据的预测和分析更为高效和便捷,在信息的实时动态沟通下,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得到有效整合,而信息数据的分析整理为分散的无价值的信息赋予意义,为单位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数据库要包含相关管理制度和部门信息,显示细化的分级领导职责和日常单据凭证,然后定期进行维护更新;业务报销系统要结合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双向信息,保证信息准确性。如此一来,单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业务、财务工作效率。此外,单位还要注意对业财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现状,加大培养业财融合专业人才的力度,补齐人才短板。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业财融合视域下业务部门可以了解业务开展中的财务类型及需要的财务资金和财务支持,从而利用财务思维方式处理业务问题,更能使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财务管理人员熟悉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在财务目标和预算的制定上更加贴合业务部门的实际,提高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期间,业财融合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财务人员必须不断与业务人员沟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财务计划。文章重点从提高业财融合管理的意识、完善业财融合的内控体系、优化业财融合管理的流程和搭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等方面探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转型,希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财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