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威,祝婉莹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占比较高,如果对其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使事业单位资产面临较大的流失风险。将内部控制运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既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保障[1]。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转变思想,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采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为单位各项事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引入内部控制,能够从请购、购置、使用、折旧、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确保固定资产高效使用,避免出现资产浪费、流失现象,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固定资产是安全完整的。
事业单位制定决策时,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其中就包括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主要有原始凭证、出售转让、投资转出、报废清理等。通过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以便单位更好地制定决策、开展管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定期盘点、会计处理、选择折旧方法等是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2]。审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会计信息,同时它也是评价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的依据。将内部控制引入其中,可防止事业单位资源浪费和流失,确保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相符,为审计工作打下基础。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拨款购置,购置采用申请审批制,因此并没有资金压力。在此情况下,部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重视,甚至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偏差,具体表现为:没有制定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重使用、轻保养等,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低,资产流失严重。
拥有一套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甚至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例如,在使用和调拨固定资产时,因管理机制缺失,经常出现不及时归还、损坏后无人负责等问题,造成固定资产流失,这些情况和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相违背。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上级财政部门还是单位内部监督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账面价值等信息都没有进行仔细分析,对固定资产监督不到位。另外,管理缺乏动态性,固定资产从采购开始,到报废为止,没有形成动态记录,信息整合度较低,给后续的审计工作埋下隐患[3]。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本是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上还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虽然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但平台之间独立运行,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导致部门之间存在隔阂与壁垒。此外,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等信息更新不及时,也会影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只有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才能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风险内控意识,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等环节入手,保证固定资产安全使用。第二,事业单位领导人应以身作则,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寻找隐患,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提升管理质量,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单位宣传栏、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介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让宣传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4]。同时,事业单位应做好全体员工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教育过程中,促使各个部门和职工积极配合管理工作,调动他们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上,首先要健全管理机制,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分析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综合考虑单位现状和战略目标,对现行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剖析,明确不足之处,对体系进行修订完善,使其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需求。第二,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保养、折旧等环节,均要设置对应岗位,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并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身上,以便出现问题溯源追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流失风险。第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实现流程化和规范化,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既要协调配合,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开展深入合作;又要互相监督,采取制约措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
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要想发挥自身职能,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明确自身肩上的重担。第一,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利用好审计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问责,倒逼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5]。第二,单位从自身出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于监督工作从细节和小处入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确保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第三,发挥出外部监督的力量,包括上级财政部门、第三方机构、社会公众等。以社会监督为例,可要求单位定期公布固定资产的使用信息,明确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向,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事业单位的业务复杂,固定资产数量也逐渐增多,对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传统手动作业模式不再适用,应积极推进电算化管理。第一,大力引进信息技术。通过电算化管理,工作人员能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以便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调拨、处置进行动态管理,防止资产闲置或浪费。第二,构建电算化管理平台,不仅要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信息录入其中,还要和其他部门的管理系统相连接,打破信息孤岛效应,实现数据共享,这样更能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和所处位置,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第三,采用新型技术,如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跟踪式监管,盘活固定资产,切实提高资产使用率[6]。当然,电算化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从而转变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为电算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某公立医院于1954年建立,如今是一家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占地面积约 7.5万m2,建筑面积约12.4万m2,共设置58个科室,有职工约2100人,为周边地区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经调查,该医院存在的问题有:①预算管理中未明确规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缺乏预算控制;②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不一致,部门采购职责不清晰,有推诿扯皮现象;③医疗设备日常管理中未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加大了资产清查盘点的工作量;④医疗设备闲置率较高,达到报废年限的设备也未走正常的报废程序。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为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层的内控意识缺乏、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医院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针对以上问题,该医院采用的内部控制措施如下。
第一,健全决策机制,属于“三重一大”决策范畴的医疗设备购置项目由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体现出民主原则,避免院长“一言堂”。同时,在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合理设置管理岗位,明确岗位人员职责,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有效防范设备资产流失风险。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从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日常使用、保管维护、报废处置等方面入手,采购部门、管理部门和业务科室,均要按照制度规定开展工作,确保管理公开、公平。为了提升内控意识,医院组织设备管理人员学习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开展专题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借鉴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第三,注重医院文化建设。一方面,顺应市场发展,文化建设分阶段进行,了解职工的心声,听取患者的意见,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责任心;另一方面,从改善医患关系入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的前瞻性。
第四,加强内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上,医院配备专门的内审人员,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同时财务和内审相分离,审计人员直接向院长报告。在外部监督上,医院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卫生部门、社会公众的监督,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服务患者,促使医院在阳光下成长。
对固定资产进行内部控制,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审计工作打下基础。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树立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积极推进电算化管理4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希望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