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丽 王道君 陈玉权 王美舒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有效路径研究*
邢新丽 王道君 陈玉权 王美舒
(青岛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9)
文章通过考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短板及育人误区,探索从高校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来发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从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制度育人和精神育人四个方面进行路径完善,为高校有效发挥体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内涵;育人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了“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高校体育工作因此也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起着引领作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意蕴和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种育人的载体,为学生获得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提供物质依托和精神依归。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不能有效感知高校体育文化的熏陶。因此,探寻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品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以及推动高校德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这一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校体育文化以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保障,以精神文化作为灵魂,以制度文化作为政策保障来共同实现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不仅包含了传统的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还融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思想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心理道德等精神文化;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活动组织条例等制度文化;体育场馆器材、体育建筑雕塑、体育图书、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等物质文化;学生参与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和锻炼等行为文化。在浓厚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影响下,学生潜意识里的体育参与热情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吸引学生走下网路,走出宿舍,从而走向操场,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目的。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的评估考核标准来促进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但是,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扩建校区消耗的大量资金已经无法满足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更新完善所需要的资金。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文件,但是实际执行落地情况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存在体育管理松散的局面,没有一个长远的体育发展规划。很多领导只看到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片面的把校园体育文化看作是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或多组织体育活动,局限于形式上的重视,对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的重视还不够,从而弱化了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然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师生比远远低于教育部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也很直接。
信息化时代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途径外,也使他们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整天刷微博、聊天、玩游戏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度过一天天,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另外,校园体育活动缺乏新意,不能够吸引学生有效参与其中,体会不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影响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育文化建设在当下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文轻武”仍是普遍现象,更别提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了。有的学校宁可削减体育场馆建设维修资金只为了多建一座实验楼,还有的高校宁肯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支持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学术论文发表,也不愿意为体育方面投入资金支持,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无论如何开展都不会像科研那样在评估中获得高回报率,这种错误的认识大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育人作用。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体育标志性建筑与体育雕塑,体育图书等方面。体育场馆是高校的体育标志性建筑,部分高校受限于资金,所建设的体育场馆缺乏新意,建筑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功能单一,降低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弱化了体育场馆的育人价值。体育雕塑在高校校园中并不多见,仅有少数学校有体育雕塑并且个数也较少,体育雕塑放置位置也不是很醒目,这些都体现了高校校园体育雕塑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的体育图书资料无论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严重不足。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整天对着手机、电脑聊QQ、微信,看视频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开始远离体育活动了,校园体育氛围逐渐走低,而很多高校的体育活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也就很难把“体育”升华到“体育文化”的高度了。
体育制度文化能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制定出台了诸多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种指标系统具体、可量化可操作。各校应根据实际制定符合本校的政策制度,来指导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来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运动到主动积极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各大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都制定了体育管理制度(或条例),体育活动管理条例、体育课堂常规、体育社团管理条例等,对体育教师的监督奖励、体育文明规范、体育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政策制度执行落实上缺少有效的监督。
高校体育教育大多数是灌输式教学,主要传授教材内容,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动力。而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隐性教育因素往往会被忽视。例如,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行为,课堂学习氛围等随时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在进行体育游戏时,能教会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和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参与体育比赛能够锻炼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创造精神等等。
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往往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比较薄弱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层面。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可提升学生大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体育口号、体育标语作为传播体育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体育态度。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渗透着清华人对体育的执着和热爱,不断影响着每一位清华人学习体育参与体育,虽然只是简单地六字口号,却凝练了清华体育的独特精神文化,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却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良好的校园体育育人环境离不开健全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学校领导要足够重视,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标志性的体育建筑或雕塑,强化体育物质资源的育人功能;利用校园有限的环境资源开发有效的健身路径,营造良好的体育风气;通过墙报、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介作关于体育方面的宣传;发展体育科研,丰富馆藏体育图书、期刊杂志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活力满满,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体育活动形式既要具有健身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将体育综艺、竞技游戏、跑酷运动、迷你马拉松、户外拓展等活动形式引入高校校园,不仅能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体验感和社交性,还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或体育社团自主策划组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引导学生进行从被动参与者到主动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制度是发展的保障,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是规范大学生校园体育行为的保障。优秀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决定了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塑造其健全的体育人格。通过制订和完善体育管理、评价、监督和激励制度,来保障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序发展。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师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有序参与活动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的实施载体非常多,身处优美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感受体育之美的熏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展示空间,体育竞赛带来的挑战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等不知不觉的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应融合女排精神、铁人精神、工匠精神、航天精神、抗战精神等中国精神,开展精神育人活动,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能够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高校必须不断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对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标志性体育建筑或雕塑,强化体育物质资源的育人功能;利用校园有限的环境资源开发有效的健身路径,营造良好的体育风气;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体验感和社交性,鼓励学生或体育社团自主策划组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引导学生进行从被动参与者到主动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能够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1]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5):99-102.
[2]迟善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107-111.
[3]陈永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5).
[4]高小平,崔成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与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97-101.
[5]徐翘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47-50.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Paths of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XING Xinli, etal.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Shandong, China)
2020年度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邢新丽(1978—),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管理,教育组织与管理。
王道君(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