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河南黄河河务局开封黄河河务局,河南 开封 4750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范内部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业务流程,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安全以及整个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形成了内部会计制度。但是在如今多元市场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会计信息失真等风险性问题,这就需要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防控意识,并基于风险防范与控制,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信息失真。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中,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核算业务,且单位内部对会计发票、支票等制度的管理不足,这就使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出现修订与检验不完善的问题。若个别从业人员的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就很容易出现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长此以往将会产生诸多会计风险。对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防范会计业务风险,保障财务与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业务进行风险防控最直接的意义便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在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中,内部管理人员需要对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社会捐款以及事业性收费等收入进行统筹管理,保证所有收入都能及时登记入账,并且在正确的记录中保障财产安全[1]。同时,会计业务中的支出管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基于正常的开销进行规范化记录,禁止出现公化为私、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保障支出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需要基于一定的运作模式与体系进行,遵循基本的会计运作规律,通过规范化的流程来减少环节漏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够避免因个人主观习惯而产生的风险,以完成会计账目的核对,减少财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对接不到位、核算不精细等问题。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风险进行防控能够使会计财务处理人员针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表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会计信息加工的严密性,实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作的规范性操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主要是国有资产,需要基于一定的规范化的财务处理流程来保障这些资产安全。事业单位可基于目前会计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使整个账务核算流程不断优化,保障基本财产资金的运转效率,并且在风险防控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相关操作进行监督,从而在社会化监督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对账的问题,减少信息失真的风险。
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是影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家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规范会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不同会计制度交替的过程中,容易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对制度理解不到位或者多方的影响而产生会计业务对接不畅的问题[2];另一方面,在如今外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人员调动的现象,这就容易使财务工作内容缺乏连续性,产生“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性,出现乱账假账的现象,从而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防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工作是从业人员基于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工作,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及时记账算账、按时结账、如期报账和定期对账,并且要按照规定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更好地进行会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3]。可以说,会计基本的财务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避免因为个人利益或者社会人情关系而出现账务问题,这就使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修养成为影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业单位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机构,虽然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补贴,但事业单位也能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筹资,从而增加可利用的资本来满足基本的开支需求。事业单位内部存在资金运作困难的问题,就会使事业单位背上较大的经济负担,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若事业单位在筹资与融合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而导致整个单位内部产生较大的筹资风险,更容易使其处于更大的财务风险环境中。
面对诸多影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因素,我国首先需要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用该法律法规来规范整个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运作形式。首先,在制度规范的过程中,国家需要规范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以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等制度,通过制度层面的规范与引导来实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国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防控与应对机制,设置紧急预案,这样在会计风险事件发生时就能够做到有据可循,更好地降低会计风险[4]。另外,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筹资形式也需要进行制度化的规范与约束,也就是通过制度层面的压力来促使事业单位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形式,从而在稳健的融资过程中保障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资金正常运作。
在如今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可通过数据化的信息系统简化会计核算流程,规范会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内部的信息安全性。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部门需要基于网络技术建设一个应用型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数据系统的应用可对事业单位基本的收入与支出等会计信息进行实时记录,从而通过数据的对比与分析更好地进行会计账目核算;另一方面,在数据技术的应用中,事业单位需要对整个单位内部的交易流水账务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特别是对单位内部资产的损耗等内容进行记录与分析,并且将每次交易的数据信息与常规信息进行比对,以预测未来会计财务管理层面的数据,从而为后期的会计财务处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实现会计风险的规避。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基于从业人员个体的职业素养进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保障会计信息安全,这就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并通过会计工作人员个人的职业约束来防范会计风险。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强化对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会计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需要落实职务责任制度,也就是将具体的会计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个体中去,通过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来提高他们对会计工作的思想认识水平,并通过这种责任制度对会计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的职责约束,从而尽可能规避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会计风险,全面提高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外部的监督与管理是规避会计风险的重要保障。首先,在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中需要强化会计监管环节,这不仅需要对内部财务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流程进行监督,还需要对会计数据内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管理,从而通过检查、分析及评价这一整个流程来完善监督机制,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外部的实时监测预警对会计风险进行防控。例如,通过会计风险识别、会计风险估测、会计风险评价及会计风险预警这一过程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正常的财务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检测,对超出正常规范的数据内容进行及时预警,并可通过完善风险防控系统进行系统化监督,提示监督人员及时采取行动,避免因为小部分的财务漏洞而引发更大的风险问题。最后,还需要健全安全风险防范的会计报告体系,对会计风险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处理,以全面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运作效率的提升[5]。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业务在整个事业单位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规范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模式,防范并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内部财务管理正常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大众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及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促进整个国家行政管理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