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平
(河南省固始县李店镇中心学校校本部,河南固始 4652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写作基础入手,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通过精读文章语句、感悟生活实际、课堂训练、活动引导等方式来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先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让学生去读网络快餐,而是从课文和名著入手,使学生从一篇篇文章中总结写作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粗略地读,在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后再精读,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感悟文字的含义。此外,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将其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文章中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文字美,并将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写作类似主题的作文的素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课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话能力。此外,语文教师在讲授故事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整理故事的框架,然后根据故事框架编写新的情节,也可以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续写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在开展这样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可以采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随机编写语段,以达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对季节的描写,书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又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写描述太阳的片段,以此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在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激励他们积极阅读和创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竞赛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潜力。
例如,在教学完《四季之美》《太阳》等课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置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如仿写语段、续写课文、编写语段等。这样可使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之后,教师让各组推选出本组的优秀创作参与全班的竞赛,哪个组写出的语段更精彩,就能获得同学们更多的投票,得票最多者为获胜小组。最后,教师要为获胜小组提供一些物质奖励,如笔记本、圆珠笔等。在这种竞争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归类、汇总,并经常阅读和背诵。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于写作来说,生活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比如,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生活中的某一瞬间、某种情绪,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优秀的创作者往往会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写出一篇精彩的佳作[2]。
大部分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常常在看到写作题目后无从下手,或者写不到点上,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既假又空,或者作文像是在记“流水账”,是各种事件的简单罗列,而不是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件事进行详细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来增强体验,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写父母的关爱,学生不能只写今天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昨天父亲给我买了什么东西,而应当从一些生活细节入手,从一些能够体现父爱如山般厚重和母爱如水般细腻滋润的小事写起,通过小事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关爱。
例如,《父爱之舟》这篇课文详细描述了父亲如何在雨天、雪天送孩子上学。这些内容会令读者感动,甚至产生情感共鸣。很多学生在写自己父亲时,通常会用一句“父亲在大雨天里送我去上学”,既没有详细的描写,也没有情感,文章苍白而无感情,无法体现出父爱如山般厚重。《父爱之舟》的全文没有写父亲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全文都在写父亲多年一直坚持做的小事,如“父亲与我住最便宜的客栈身体被蚊子咬满了包”,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挣钱的艰难;雨天背我上学、为我买难得的皮球、用船送我考学等点滴小事,体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父爱之舟》是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而写出的一篇精彩文章。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素材。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逐步提高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学生接触最多且深入探究的写作范本和素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3]。
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对花生的生长环境、用途及模样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突出花生不求虚名、默默付出的特性[4]。教师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带给读者的启示,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参照《落花生》中对花生的描写方法,尝试写一写梅花、竹子、荷花、兰花、菊花等具有隐含寓意的事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会掌握一些写作方法,从而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一些亮点和特殊寓意。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应重点讲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故事中体现出的蔺相如勇敢、有远见、顾全大局的精神,同时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引用蔺相如的故事,以此为自己的作文增强说服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经典文章,在文字、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有代表性[5]。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使学生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启发,进而写出更优秀、更精彩的作文。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从教材中寻找写作素材,如从课文情节或语句描写中找出写作要点,从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观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