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珍
(上海市浦东新区童乐幼儿园,上海 200129)
追求艺术的美感是人类的天性。自出生起,人便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教育无异于满足了人类追求美感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教育更具有多种实际益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强调,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幼儿对美的兴趣,并使之敢于欣赏美、创造美。鉴于幼儿在生活体验及认知水平方面的不足,其感受、理解事物的角度与成人,或者说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采取特定措施实施美术教育。在此背景下,将美术活动游戏化,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作画,是提升美术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1]。本文以中班幼儿为例,分别从美术活动游戏化概念辨析、案例分析、案例反思等角度,全面探讨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展现天性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按“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的观点来看,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不知不觉按个人的内心想法行事,拿出全部精神积极参与,也因此在各个方面均能得到发展[2]。
美术活动游戏化是指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把游戏有机地融于其中,或者说,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把游戏与美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活动合二为一,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美术活动。在此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主要目的,而游戏是介质,是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美术体验的催化剂。
1.美术活动游戏化作用
在实践中,幼儿美术活动通常以两种模式进行。其一,集权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是中心,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来进行。结果,学生呈现的绘画作品自然是千篇一律。其二,放养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自行绘画,仅负责为其提供材料。该模式下的幼儿绘画,真可谓是自由创作。但因为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多数幼儿的绘画作品内容单一、缺乏美感。
实践表明,两种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3]。游戏化美术活动恰好弥补了两种传统美术活动的不足。对于“集权型”美术活动而言,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学生可按个人意愿在游戏中实现对美的理解与创造。对于“放养式”美术活动而言,它使学生在自由创作中得到一定的指导。更主要的是,游戏化的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也由此激发了其内在兴趣,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积极主动开展的美育探究活动,不仅熏陶了幼儿的情感,实现了美育教育,还健全了幼儿的人格,培养了其创新意识。
2.美术活动游戏化实施原则
首先,要按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活动与游戏的形式、内容迥然不同。要想使两者于优化中相互融合,必须充分地意识到两者的性质,从中发现两者的契合点,并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根据本园实际、幼儿自身认知及当前幼儿教育发展形势,综合确定两者相融的价值取向。但这些,均不能于短期内得以实现,需循序渐进。
其次,应确立“生活化”原则。在幼儿时期,人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加之其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不足,因此美术活动及游戏需源于幼儿生活。这样可极大限度激发幼儿兴趣,使其愿意、乐意表达,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同时更积极地展开想象,实施创造,实现与环境、他人的主动交流。
最后,要恪守“正面教育”原则。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游戏化会极大限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其“脑洞大开”,其行为举止表现可能会有失规范,或者其创作偏离了既定主题。即便这样,教师也不可对其“棒杀”,相反,应以生动的语言、温馨的微笑,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助其树立信心、开阔视野。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及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设计。游戏化的幼儿美术活动,更强调灵活的设计、有趣的教学组织与形式。本着这种思想,研究者于所在幼儿园中班开展了系列游戏化美术活动。“我是小小唐装设计师”便是其中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该活动的实施刻意安排于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周,当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幼儿身着唐装喜气洋洋地来到幼儿园。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刻意地于教室的显示屏上播放了春节团圆,一家人身着唐装,和和美美地吃饺子的画面,同时配以《恭喜发财》的背景音乐,使得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视频画面吸引。借此机会,教师指着身着唐装的幼儿,开始了如下对话。
师:小佳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呀?
生:唐装。
师:那么唐装漂亮吗?
生:漂亮……
师:好的,既然大家都认为唐装漂亮,咱们就学做唐装吧?
生:好的。
在对话中,“我是小小唐装设计师”的游戏化美术活动便开始了。为使幼儿对唐装有直接的了解,教师首先邀请身着唐装的小佳及其他幼儿分别走到前面,请他们介绍自己身上的图案、扣子及色调,并以此引出了团花与盘扣。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以3D 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简单唐装的制作工艺,而负责解说的则是幼儿们耳熟能详的卡通形象“小猪佩琪”。再次,教师便按需投入材料,如糖果纸、包装纸、彩带等,并引导幼儿以自主合作的形式制作“唐装”。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无论幼儿表现如何,均以肯定、赞赏的语气给予其鼓励,对于富有创意的表现,同样加以肯定。比如,有的幼儿在投放的圆纸上画上图案;还有一些幼儿因为不会用卷纸制作盘扣,便对着伙伴身上的“范画”画出了盘扣。在活动结束后,幼儿不但各自展示了创作,而且主动地打扫起桌子、地面的卫生。最后,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幼儿们个个神采飞扬,收获满满。
幼儿美术教育不宜提供“范画”供其参考临摹[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此均有明确指示。相反,为引导幼儿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教师可以用其他方式为其提供“范画”。实际上,这为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性及纲领性的指南。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究了美术活动游戏化本身具有的理论依据。研究者于本园开展的系列美术活动游戏化的试验,也从不同侧面验证了其“有理可循”。
1.国内教育理据
陶行知、陈鹤琴是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们分别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及“活教育”的理论思想,为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从陶行知的理论思想来看,生活应同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而且,在谈到美育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受教育者要“知行合一”。基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的灵感、取材、组织形式及开展流程均应源于生活,以在开展游戏化美术教育活动的同时,实现“生活即教育”的目标。
再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来看,但凡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均应由其独立完成。而且,无论教育形式还是内容,均应以激发幼儿想象为宜,鼓励其发现自我的世界。更主要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利用环境、使教学游戏化的理念。
2.国外教育理据
从国外教育理论来看,有许多均可为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典型的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学过程最优化及“从做中学”等。由于这些理论相对已为人所熟知,本文在此仅挑选一、二,对其与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理论关系做出论述。
其中,建构主义明确了师生于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居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应居于主体地位。通俗地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相反,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获得,均应在有利的环境中,积极地进行建构与加工。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道德的引领者。这一点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至为关键,尤其是对“中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来看更是如此。所以,在实现美术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活动思想、目标均应与幼儿实际相一致,而美术活动、游戏活动需要的教材、方式、方法、手段等均应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根本。
案例“我是小小唐装设计师”这一游戏化美术活动,正是基于上述及其他有关理论及教育思想实施的。该案例取材于生活,实施时间恰好在春节后,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从实施效果来看,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整体上参与度高,也因此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笔者通过反思发现,首先本案例同样存在一些有待提高、发展及完善的空间。例如,按有关学者提出的研究结论,在3~6 岁阶段,引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实质上是引导其通过个人视角对周围客观世界加以认识、体验,并以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反映个人思想、情感,从而提高个人观察、感悟世界的能力,发展个人想象、美术欣赏、实践能力。但在本案例中,整个美术活动主要围绕手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
其次,本案例定位于游戏化的中班幼儿美术活动。虽然幼儿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但游戏化的成分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缺失。一方面,这的确是因为在研究者现行的知识与能力框架下,无法把美术活动以完整的游戏化流程进行展现;另一方面,这与课堂时间有限也有很大关系。
当然,本案例尚存其他不足,如活动评价没有得到重视等。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学术界、教育界对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实施的持续关注,包括中班在内,美术活动游戏化必将在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不断发展。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按幼儿教育规律、客观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培养其对艺术喜好的同时,保证其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5]。为此,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施,首先应实现“过程游戏化”“内容可行化”“评价游戏化”。
“过程游戏化”是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关键。它是指整个美术活动均应以游戏情节贯彻始终,在不同的美术环节均有相应的游戏对应。这样,幼儿可在做游戏的同时进行美术活动,满足了心理上爱玩的需要,同步实现了“玩耍”“学习”两不误。
在此方面,教师除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载体,如故事、舞蹈、儿歌外,还需要实现美术材料的游戏化及美术题材的游戏化。对于前者,投放的材料应契合幼儿的心理需要,如大小、形状、质地等,使幼儿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实现自由表达。对于后者,教师可选择幼儿喜爱的小动物、熟悉的题材及食物,如“小兔子的胡萝卜”“我做小面人”“我和小猪佩琪”等有机地融于其中。另外,无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是在不同的环节中,除设置相应的情境外,教师还应引导幼儿自行设计活动情境,让其把要表现的美术内容置放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这样更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实现其自由创作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
内容的选择对美术活动的游戏化能否实现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可使幼儿的兴趣及热情保持得更长久。鉴于中班幼儿对客观世界、事物的了解比较有限,内容的选择首先要尽可能地贴近其生活。实践表明,幼儿更擅长通过美术活动表现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例如,成人眼中较为枯燥乏味的“吹泡泡”,在幼儿看来却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如果进行吹画练习,游戏化的“吹泡泡”无疑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此外,在整个幼儿阶段,人的思维以直觉运动为主,游戏化的美术活动需要把不同形式的游戏融为一体,如音乐、表演、体育等。这样,丰富的美术内容与多样化的游戏形式相互交织,可极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参与程度。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而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更是如此。但这种评价并非仅限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这些固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利于美术活动游戏化向科学化、合理化方面发展。实际上,在此所谓的评价还在于教师对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其最终提交的作品给予坦诚、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可密切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提升个人语言表达、行为能力,提高美术欣赏、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相互评价,激发其从“美”的视角看待他人的创作。这样不但开阔了幼儿的个人视野,而且可使幼儿相互间产生积极情感,获得丰富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创作热情。
但评价也要实现游戏化。例如,在学生手工制作“瓜果飘香”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精心挑选、购买瓜果,以实现评价的目标。
美术活动游戏化在整个幼儿阶段均可实施。它是为了满足幼儿天性而开展的一种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创作,可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利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对于整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均有益处。但从实践来看,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其在具体实施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惑,尤其是两者结合时的权重与取舍对于教师来讲是个巨大考验。但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运用,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终将在发展、完善中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