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机构养老服务现状

2021-11-22 18:16蔡诗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床位北京市养老

蔡诗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一、引言

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46.0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1.4%。国际上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时,即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市1990年普查时老年人口数为109.4万,占比超过10%,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不仅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老龄事业发展是民生社会保障的重要课题,政府应积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养老政策体系、探索养老服务模式,以应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整体战略来看,发展机构养老对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点

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是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现处于并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总体而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老龄人口增速快。北京市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从2010年末的170.9万人增长至2019年末的246.0万人,常住总人口的占比从12.5%上升到17.2%,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处于加速增长中。

人口高龄化凸显。人口寿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得到延长,长寿特征明显,高龄老年人口基数增长快速,百岁老年人首次突破千人。2010至2019年末,北京市8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增加了30.1万人,平均每年净增3.3万人。

纯老家庭数量波动上升。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使老年家庭数量大幅增加。老年人口空巢化趋势加剧,2010年,北京市纯老年人家庭人口44.3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幅高达13.7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由18.8%降到16.6%,然而纯老家庭总数仍在上涨。

老年抚养系数逐渐提高。按15—64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从2010年末的17.6%提高至2019年末的26.8%,这意味着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更多的老年人口,由17.6人提高到26.8人。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呈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这不仅是劳动人口负担的加重,社会也该审视养老问题。

三、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现状

为确保实现老有所养,北京市民政部门提出了“9064”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基地,通过国家补贴、家庭收入支撑或老年人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获取经济资源,以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如托老所等机构,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以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养老机构根据其特点分为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三类。福利性养老机构包括国家主办和集体主办两种,指在机构登记机关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非福利性养老机构包括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两者的区别在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而营利性养老机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首次在全市范围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初步建立全市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评估结果将作为失能老年人轮候入住公办养老机构、发放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的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家庭具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愿意选择专业化的机构养老。一方面,老年人伴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失能、半失能或预期自理能力下降等情况,需要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安度晚年。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全国涌现出典型的“421”家庭,意味着一对拥有生产能力的夫妻需要负担4个老年人和1个孩子的抚养重担。面临抚养4位老年人的重担,养老问题不能单纯靠子女赡养解决,需要适当地将部分家庭养老重担向社会转移,机构养老作为“终极保障”不仅可以帮助子女分担赡养压力,而且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机构养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北京市现有的养老机构存在几个问题。

床位资源配置空间分布不均衡。北京市2019年末已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36家,共收住老年人40487人,其中自理老年人10507人、半自理老年人13298人、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12983人,半自理以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占到全部收住老年人口的58.8%。其中2019年新增养老机构54家,新增床位8129张。北京市16个区中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数排名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42万人、39.4万人和23.7万人。养老机构总量排名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养老机构数量分别占北京市养老机构的13.73%、10.84%、9.4%。总体来看,机构养老床位主要聚集在郊区,而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在家附近的养老机构或者去生活服务设施更为便利的市中心养老。机构养老床位资源的空间配置不合理,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一些养老机构存在大量床位闲置,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床位资源空间上表现出供需不匹配的状况,既不能满足有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对养老地点、环境有所要求的老年人的愿望,也不符合“9064”养老格局中提出的将“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作为养老设施规划的发展目标。

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大。在技能水平上,截至2017年末,北京市通过职业鉴定的养老护理员总数11823人,进入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占60.9%。在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总数7199人,养老护理员取证率为80.2%;其中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的比重为21.5%。北京市现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6万人,高龄及失能老人的数量增长迅速,专业养老护理人才需求激增。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且专业程度较低是北京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强度工作大,薪资收入低,人才流失率大,学历水平低等特征。首先,社会对养老护理人员存在错误的认识,简单地认为养老护理人员从事保姆或护工类似的工作,社会认可度低进而导致社会地位低;其次,由于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一个养老护理人员需要照护多个养老床位上的老人,工作强度大但薪资水平低造成这些专业人才流失率大。最后,养老护理人员缺乏定期的培训,北京市现有的培训模式中仍以政府培训为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机构服务水准的提高。从事机构养老医护工作的养老护理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服务人员队伍以胜任机构养老医护工作是必要的。

四、建议

结合区域需求合理建设养老机构。北京市近年来在养老机构数量及养老床位数上表现出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离发展规划目标仍存在差距。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失能、半失能或预期自理能力下降等情况,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及照护服务安度晚年的老年人口基数增大,因此,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数总量为匹配养老需求增加的同时,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比重,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现状可知,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拥有与之需求不匹配的养老资源,考虑到就近养老,这些地区需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或养老床位配置;而城市发展新区的机构养老床位存在空置现象,建议相应地减少资源配置,避免养老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在结合各个区域需求的同时,注意考虑全市总体情况来安排。

推动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制定机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薪酬待遇方案,加强对养老护理人才与机构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与专业培训,积极推进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信息平台的构建。然而,继续以政府培训为主导地位的培训模式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服务及护理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缺口,养老服务业需要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以丰富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提高机构养老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大幅提升养老护理质量与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床位北京市养老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