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第四小学,广东东莞 523560)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是整体生涯规划教育的初始环节,是小学生开启青少年职业梦想、了解职业世界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小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主动发展和自我规划意识,这是未来社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全面而充分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学校应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为有效开展小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校必须优化师资队伍,使学校的生涯规划教学逐步走向专业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形成教育合力,从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指导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涯和生活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建立自我发展与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1]。
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制定系列化的分年级的教育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和爱好,具备与他人互助合作的生活态度,知道周围常见的职业类型。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会共同合作和人际互动的技巧,如学会观察不同职业的类型和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工作价值,了解职业与生活的关系,了解职业与个体的关系,学会尊重各种职业角色,能表达出自己喜欢的职业类型,学会有效运用和规划时间,树立生涯发展的信心。
小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阶段。通过学习,学生能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和职业认知。课堂是生涯规划渗透的主要渠道。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师的力量,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充分渗透到学科学习中。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应先检视各学习领域的教科书单元,系统梳理学科内容与生涯规划教育有关的契合点,核对各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堂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有关职业的话题,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职业的资料,查阅赞美职业的诗歌、散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现状,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类型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说说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在渗透一部分初步的生涯规划的训练中让学生懂得尊重和珍惜。
主题活动的特点能引发学生深刻的感悟,在短暂的活动过程中产生比较持久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主题活动的生涯规划教育契机,利用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意识,但要避免口号式、运动式的行为和空洞的说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切实的教育效果。当前,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很多,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班会、学校运动会、读书节、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等,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元素针对性较强,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丰富的情感,培育学生自强、自立的人格。
例如,一年级的开学典礼则预示着“我已由一个宝宝变成了一名学生”,意味着个体获得了成长。通过开学典礼,学生应意识到新的起点与以往的不同,更进一步地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又如,学校运动会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等意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获得自信。
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应考虑如何契合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进行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对自身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及对未来发展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在未来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家长就要把孩子培养得有格局、有能力、有良好素养,如此其才能充分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满足孩子成长的快乐需要,让他顺应自己的天赋秉性去发展。
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让孩子树立效率意识,养成做事情有计划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植根于每一个触手可及、触目可感的活动中。小学生的行为意识及思想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划人生、实现理想的适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校内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可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家长的职业身份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学校的社会实践资源,在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同时,帮助孩子看到家长的“社会身份”与“社会贡献”,进而加深孩子对家长的认识、理解,使其学会尊重与体谅家长,进一步推动亲子之间的正向沟通与关系建立。此外,教师还可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积极开发身边潜在的生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度。
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可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因地制宜,让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课本走向实践生活,把学习、未来工作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学生的个性成长。小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社区资源、企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慢慢消解学校围墙,将触角伸向社区、社会,并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创造一个开放的成长环境,以便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实践体验。
评价是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升学乃至一生都非常有利。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领导小组,明确管理制度和职责,建立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与生涯规划。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评价主体,及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明确学生的前进方向。学生可自行记录,从各个维度评价自己,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要继续保持和提升、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则要注重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进行记录,突破仅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其发展水平指标的局限性,使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家长则应对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效率、在生活中做事的效率、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特长荣誉等方面进行评价。
生涯规划教育在小学阶段还属于一项比较新颖的工作,但它也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学校和教师只有积累实践经验才能真正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累一定的生涯规划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