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艺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基础学科,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且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小学生在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解读时往往会凭借其惯性思维,因此常常产生对科学内容的错误认知。在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认知如果置之不顾或者教师直接给出学生正确的答案都会影响科学教育的效果。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的错误认知资源对于小学科学教师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错误认知,从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把控,才能对教学方案做出针对性的改善,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及时查缺补漏,进而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利用学生错误认知资源是顺利开展探究性、验证性实验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对一个科学现象产生误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地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以得出正确的解答。
例如,在讲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准备两个容量相等的杯子并向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在两杯水旁分别放置大小相等的木块和金属块,并进行提问:“同学们认为将木块与金属块放入水中将会产生何种现象?”针对此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木块与金属块都会沉在杯底”,有的则认为:“木块与金属块都会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同学认为:“木块会沉底,而金属块会浮在水面”。当学生对此问题产生争议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果。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规划从接水到记录木块与金属块在水中的状态的整个过程,小组组长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分配以实现分工合作。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答案,即木块会浮在水的表面,而金属块则会沉降在杯底的结论。通过组织这样的实验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
对科学现象进行讨论是除实验操作之外的另一种开展科学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学习疑问进行议错活动,并创造契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议题进行引导和深化。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例如,在讲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雨水降落到土地上土地所发生变化的图片,并讲解雨水侵蚀的相关概念。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对雨水侵蚀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提示让学生推理雨水侵蚀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过程链。教师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即我们能看到地表上会产生沟壑,这是由于石块的流动造成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错误出现在哪里。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同学们可以意识到地表上之所以产生沟壑是因为雨水接触到土壤时产生的作用力可以打散土壤中的微粒,雨水在地面的不断流动中也会携带走一些小的石块,这样一部分土壤就被带走了,地表在雨水不断地侵蚀下逐渐形成了沟壑。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深化论题:同学们可以根据雨水侵蚀土地的概念与原理,提出一些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可以增强植被的覆盖率,在植物覆盖率较高的森林里,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小,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此外,也可以推进径流调节工程来调整雨水储蓄量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此过程不仅有利于深化拓展思考过程还可以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不断试错、改错的根据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制定纠错措施,学生的认知资源对教师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中所暴露的问题,并且做出机智应对,通过顺错改错的方式将学生的错误认知转变到正确的方向上。
例如,教师在讲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知识后,可以拿出一个没有标明磁极方向的磁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明磁极方向。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慎将磁铁摔成两半,学生可能会说“没法实验了”,教师则可以顺势将断裂的红色的一端靠近标有南极磁极的磁铁,事实表现为两个磁极出现排斥的现象,而与标有北极的一端相吸,则证明红色的这端为南极。学生在看完后发出“哦”的长叹声。在此过程中,“顺错改错”不但使教师的个人魅力得到了展现,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师身上的幽默感和随机应变能力,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错误认知,将其作为确定教学方向、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要想利用好这笔“财富”,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仔细捕捉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认知,还要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来达到对突发的情况作出合理地应对的目的,从而展现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的错误认知资源真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