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挖掘课堂中的资源,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批判性是学生在头脑中思考时独立的、不依赖于别人的去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孔子在《学记》中告诉我们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弗牵、弗抑、弗达。低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别性,进行有效的提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本节课的新知识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在导入课题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有效激活了学生对小蝌蚪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主动的一方。学生积极举手来说说自己对小蝌蚪的认识,接着我再出示图片,介绍小蝌蚪,加深和完善学生对它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提问,我问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吗?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小蝌蚪是怎么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它是怎么找到妈妈的?……”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自主朗读课文时,通过“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方式,弄清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整合,达到答疑解惑、加深理解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再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每小组的重点问题,采用学生“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课文,学生不仅觉得新奇、充满精神,而且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学会了把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再把相似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了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在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创设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认字的效果。
利用汉字字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变一变的方法,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识字变得有生动趣味,新知识和旧知识也能得到更好的衔接,提升识字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小青蛙》这一课中“青”这个生字时,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字,青加上“目”变成睛,加上“日”变成晴,加上“忄”变成情,加上“讠”变成请,加上“氵”变成清……我请同学们加上偏旁后再试着组词,有效巩固这几个生字。还可以加上几笔或者减去几笔、一字开花、换一换偏旁变成新字等等。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类。对这些汉字的读音、形体、意思的比较,然后进行组词。如偏旁归类识字法,引导学生理解偏旁的基本意思,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你学过哪些与树木有关的字?让学生整理分享。如形近字归类识字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形相近的字,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注意力易分散、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对字形记忆模糊,易于写错或认错,在教学这些字时,教师应再三强调两个字的相异之处,结合组词或选字填空练习加以巩固。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发觉最实质、最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学生能够深刻地研究和推敲问题,能够关注到事物的实质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充足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语句,在概括要点的时候,要学会抓住课文内容的主干,先试着说一说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由此再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就很容易概括出主要的内容了。如我在教学《要下雨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有哪些动物呢?他们在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就厘清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同时也要加强课堂训练的针对性。首先,初读概括必不可少。在刚开始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先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其次,一定要坚持不懈,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每读一篇课文,都要问一问自己: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只有坚持,才有提升。
灵活性是指随着条件的改变,学生还能及时地重新考虑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不断收获知识和经验。说话和写话教学都不能通过单一的模式开展,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图画式教学、故事式教学、童话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