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2021-11-22 15:43陆诗莹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层面要素资本

陆诗莹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上市公司是区域发展的特殊微观主体,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特殊性表现在良好的直接融资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扩散能力等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说,上市公司特有的要素集聚机制推动资本、人力、技术、管理等要素集聚,上市公司通过对要素进行吸收及整合,使其能够投入生产经营,作用于区域产出的增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层面来说,上市公司为区域内产业的主导企业,从决定产业形态、推动产业集群、改变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作用。从区域层面来说,上市公司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主体,能够对区域产生直观的影响,表现在促进市场机制发育、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空间结构演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为厘清上市公司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本文将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结合产业层面以及区域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企业层面

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特有的要素集聚机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优秀企业的代表,上市公司所特有的要素吸引和配置能力是区域内要素聚集的关键。要素聚集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要素聚集,其中广义的要素聚集指的是要素的空间集聚,即资本、技术、品牌、制度、优秀人才等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狭义的要素聚集则是指要素在地域上直接流入或流出的现象。本文所指要素为上市公司生产运行所必备的主要要素,即资本、人力、技术、管理等,上市公司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合作、同步、协调、互补,增强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以及整体效应。

(一)资本要素的聚集

资本要素其形态角度分为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作为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1]。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快速获取大量资金,并将其投入生产。因此,企业上市成为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此外,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建设能力[2]。物质资本是长期存在的生产资料的形式,是实现推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具有不可替代性。货币资本需要借助物质资本实现积累,并与其相配合发挥作用。

(二)人力要素的聚集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的代表,在就职选择时,得到众多人才的青睐。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则可以优中选优,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甄选与岗位适配度高的员工。而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术以及能力则构成了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本,所有员工通过完成岗位职责,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后,企业还可通过对提供员工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技术要素的聚集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达到开发全新产品、规模效益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目的,最终实现积累资本。此外,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以及人力资本要素之间相互支撑,形成良性循环。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撑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创新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高投资的可能性。人员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高素质员工集聚组成创新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高素质员工也会更加偏好于创新环境良好的企业,上市公司由此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

(四)管理要素的聚集

管理要素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包含管理型劳动以及物化的管理要素。马克思将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逐渐多样化,管理型劳动逐渐以相对独立形式出现[3]。上市公司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能清晰,发挥管理型劳动的功能,有效配置多方面的要素,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正向外部性,提高整体效能。而物化的管理要素则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工制造,将其价值转移到公司的产品中。

二、产业层面

某一区域内一般拥有多个产业,而上市公司作为区域内产业的龙头企业,对其他企业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带动同产业企业协同发展。同时,上市公司具有集聚效应,能够吸引上下游其他产业企业发生集聚,集中各环节的供应商,形成紧密生态圈,产生范围经济,获得比较优势。下面将从加速产业集聚,扩展产业业务、推动产业融合、改变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来论述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产业集聚

上市公司对竞争性企业以及与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具有引领作用,能够吸引其他中小企业集聚,产生范围经济。同时,随着上市公司在区域内的逐步发展,借助其特有的产业链优势,能够组织基于产业链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和集群效应,进而推进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形成互相依赖、紧密联系的生态共生圈。同时,集群效应使得该区域的配套产业完善,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吸引大批同产业企业前来发展,产生协同效应。

(二)扩展产业业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来单一的市场业务不再占有优势,大多数上市公司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来应对。上市公司具备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第一,拥有良好的资本筹集和整合作用能力,借助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能够较快筹集资金。第二,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管理体系,能够驾驭多元化市场业务。第三,我国现有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多从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出发,由于上市公司对其业务较为了解,所以在市场中具有较强优势。通过多元化经营,上市公司能够实现跨行业、跨产品的扩展,为消费者以及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产品与服务。同时,也为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助力,增加区域经济活力。

(三)推动产业融合

融合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不同行业通过技术到产品和业务再到市场之间的交叉渗透,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过程[4]。从产业角度可将其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以及产业重组,体现了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而通过区域内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及分享相关技术、市场,是推动高效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引导产业升级

上市公司通过创新要素的溢出效应,引导区域内产业变革,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熊彼特认为原始的创新能够引起模仿进而打破垄断,引发大范围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区域内上市公司创新投入高,是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引擎,上市公司可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原有产品效能或转化商业模式等,对产业升级产生一定效果。

三、区域层面

上市公司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微观主体,而区域是上市公司依存与发展的载体。区域通过提供上市公司所必要的生存环境而推动其发展壮大,同时上市公司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使上市公司生存的环境更为优质,由此形成良性循坏。上其区域层面作用体现在促进市场机制发育、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空间结构演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

(一)促进市场机制发育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作为市场主题,在健全体系以及发展市场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桂田和李正全(2002)认为不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数量的扩张,都能够推动市场范围的扩展以及体制的完善[5]。上市公司拥有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影响力,其发展能够引起更大的市场变化,对培育市场机制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因此,通过增加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扩大上市公司规模,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机制发育。

(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减少经济浪费和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行为就是对资金这一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其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获取资金,通过对募集资金的合理利用来支撑企业发展。此外,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另一有效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为实现更大的利益或者解决面临的困境,会充分借助其机制优势,利用资本市场吸收外部资源对存量要素进行再组织,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6]。

(三)推动空间结构演进

区域空间结构随着时间逐步发展完善,上市公司在其中的作用可用增长极理论进行解释。增长极理论由佩鲁提出,在最初应用时仅涉及推进型产业或关键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后来学者将其引入至地理空间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在发展初期,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会使得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而在发展后期,扩散效应将会起到主导作用,带动整体的发展。上市公司是区域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其通过有效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复杂的经济联系,产生扩散作用以及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空间结构演进,使得区域空间结构实现由传统的由“点”到“线”,再到“面”变为“点”到“面”的跳跃[7]。

(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上市公司由于其特有的跨区域要素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在推动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区位差异、文化发展、制度因素等,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通过培育本区域企业上市或者引入其他区域上市公司,可带动区域空间要素流动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形成区域间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本文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区域层面分析了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强调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培育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在企业层面,主要表现为资本、人力、技术、管理等集聚效应。在产业层面,上市公司从决定产业形态、推动产业集群、改变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区域层面,上市公司的作用体现在促进市场机制发育、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空间结构演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

猜你喜欢
层面要素资本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VR 资本之路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