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刘冰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健康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将成为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对象是一所在皖南区域竞争中面临诸多困境,处于劣势地位的公立三甲综合性医院,所以对其进行细致的SWOT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将对皖南区域各医院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提供较强的参考价值。
医院自2012年整体划转成为高校直属附院以来,得到了省卫健委、学校及其他兄弟附院的大力支持,医院2015年即列入17家省属医院管辖范畴,2018年1月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2020年获评全国“人文爱心医院”,门急诊患者人次、出院患者人次、手术台次等医疗服务能力,较“十三五”初期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成立国家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重大疑难疾病(糖尿病)临床防治分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帕金森病联合诊疗中心,获批标准版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单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患者诊治能力持续提升。拥有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十三五”医疗卫生重点培育专科2个,国家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1个;省江淮名医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担任省级学会或协会常务理事及以上职务32人。先后新建启用13层住院病房楼、后勤保障用房、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完成加速器机房改造工程、120急救分站等,诊疗环境明显改善。不断完善临床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建成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探索开展门诊带教、典型病例教学查房、PBL教学等临床学院教学改革,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高校附属医院首届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国自然项目申报获批实现零的突破,获批成立校级血管性疾病研究中心。可以说,“十三五”时期,医院克服了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多重困局,推动医院实现了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之前,由于长期异地行政管理,医院一直处于停滞发展阶段,与省内、市内同级医院的差距日益加大,因此医院在划转以后始终处在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但仍然阈于以下劣势:一是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不足。医院总体发展水平仍滞后于省内同级医院,在办院规模、服务体量、内涵质量、服务品质等方面与建设皖南区域医疗中心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医疗技术水平短板明显。技术水平存在“强项不强、弱项依然”的问题,急危重症、疑难病例诊治能力较弱,专科专病专治水平不高。三是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学科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科内部“跛腿”情况严重,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学科数量较少。四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在省内有影响力的临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极为缺乏,人才断层或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突出。五是教学科研能力仍显薄弱。教学层次不高,平台建设不够,教学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临床科研整体水平偏低,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仍显薄弱。六是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对迟滞,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信息化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七是管理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完善,外部治理体系有待逐步理顺。
(一)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健康需求为医院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同时,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以慢性病防治、养老照护、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等为代表的健康需求不断涌现,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已经迈入多层次、差异化的深度发展阶段,而目前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这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也为医院今后如何在医疗卫生领域有所作为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实施“健康中国”“健康安徽”战略对医院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确立了“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战略目标,《“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务实高效、协调配套的健康促进制度体系,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的阶段目标。由此国家及我省对公立医院改革和创新力度将持续加大,这为医院纵深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融入区域一体化、校院一体化发展为医院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随后沪、苏、浙、皖签署三省一市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在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协同推进健康科技创新、推进建康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2020年5月学校出台《关于推进校本部和直属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试行)》,指出要在党建、人才、教学、科研、学科、医疗等方面推进校本部和附院一体化建设。医院必须要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和校院一体化发展大潮,迅速找准目标定位,建立医院与长三角地区一流医院、省内高校附属医院及皖医一附院紧密衔接、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增强自身对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W市作为皖南医疗服务区和全省区域医疗分中心,截至201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34个,其中,医院7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18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所。市域内已形成了2所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所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1所三甲中医医院以及若干二级以上医院和民营医院。随着市校合作共建皖南区域综合医疗中心,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建设在即,市级医疗集团向高校附属医院融合,皖南区域医疗资源布局调整扩容已初现端倪。从区域医疗卫生健康发展趋势来看,医院的办院特色和优势不够突出,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日趋激烈的学科竞争、人才竞争、资源竞争,如何立足皖南区域特点,强化内涵、体现优势、彰显特色,对我们谋划和推动医院“十四五”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严峻考验。
综上来看,对于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公立医院而言,医院必须坚持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同步,坚持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发展并举,坚持医教协同发展与改革创新发展联动,持续推进质量立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特色办院、依法治院、文化育院“六大战略”,重点实施重点学科培育工程、特色专科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工程、科研人才培养工程和博士、硕士化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对标实现医院在办院规模、综合实力、学科建设、人才集聚、医教协同、特色品牌“六项核心指标”上争先进位,到“十四五”末期,实现打造皖南皖江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初步构建 “以教促医、以研促医、教研相长、医教协同”的办院格局,为建设全省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和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