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济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 河北 涉县 05640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景,加深学生对于文章更深一步的理解。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语文学习中需求也是不同的,在高中阶段单一靠文字描述和教师的讲解的情境创建方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了,教师需要利用目前的教学资源,丰富情境创建的方式,通过画面或音乐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景环境。
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第一单元第1课会学习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在该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为同学们查找相关图片作为拓展了解,例如湘江、橘子洲等,让学生先对文章的情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为学生播放作品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那份情怀,在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下感受诗人所描写的环境。通过对长沙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挽救天下于水火的壮志豪情。通过带感情的配乐诗朗诵,哪怕对这首词一无所知的人都会被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深深的触动到。经过引导和感悟情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提高了对作品欣赏的深度。
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会逐渐提高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情景的构想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学水平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境创建方式帮助学生创建文章中所描写的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文章情景的理解。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也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要想读懂那个时代的文章,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还原当时的背景,和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加深对于文章的学习和认识。[1]
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的学习中,会学到陶渊明经典名作《归园田居》(其一)一文,在对此诗的讲解开始前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陶渊明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的污浊和世俗的束缚,在最后一次为官时出任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县令,当时的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陶渊明束带相迎以示尊敬,陶渊明愤然辞官离去归隐山田,同时也留下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名句流传千古。让学生对于陶渊明这个人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了解,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代入人物,如果你是彭泽县令时期的陶渊明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和背景中全面的思考问题,感受作者情怀和心境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环境背景下去认识作品。
历史人物或是时代背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放到当时的角度上去领会人物的思想和气节。然后让自己跳出情节,通过文学赏析的目光去分析全文,又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事物往往缺少认真的观察,但是作者可以通过一个随手可见的不起眼的细节观察到生活并有所感悟。高中语文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课本内容的过程,也是优化核心素养、提高对文学的鉴赏能力的重要过程。除了要教导学生基础的理论和知识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用生活场景启发学生,首先让学生对于作品中出现的动植物认识,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的情感,其次让学生们可以对自己身边的生活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提高读写能力。[2]
以高一语文必修第七单元中的课文《故都的秋》一节为例,本文讲述了作者对南北方秋天差异的感慨,通过槐树、秋蝉、秋雨等多处细节表达了对孤独秋天的怀念,通过对孤独秋天的描写更深层次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文章中可以更好的理解郁达夫文章中更深一层的含义。文章中对每一处的描写都蕴含着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作者的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尝试写生活场景中的一处细节,比如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建筑,或是一棵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等作为练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戏,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感悟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境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的转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刻板偏见的认识,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对日后的语文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合理有效的使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日后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