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丹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纵观党和政府针对高等教育开展的系列会议,做出的系列讲话和报告,以及印发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实施意见、工作要点等,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视。尤其是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学工作者们进行了多方理论探讨,但在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用具体实践检验方面还有待补充。因此,文章以教师主持的郑州西亚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例来具体分析个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探索、建设、实践及感悟,希望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各种举措、理念得以实施,以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切实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引领;也希望和在课程思政道路上探索的同仁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为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落地实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内容都为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融入日常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除了认真研读领悟《纲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还认真学习了学校制定的《郑州西亚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对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课程思政建设除了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以外,还要结合客观实际、教材优势和学生特点打造相应的特色课程,并能对其他教师或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因此,对相关国家政策、院校文件进行细致研读,落实文件精神,重视并利用顶层设计,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能很好地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
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效果,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建设优秀的课程团队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课程团队建设,不仅能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长处,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而且有利于适时研讨,开展监督、定期自评工作,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教师主持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团队中有两名副教授,且其中一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思政指导教师,极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青指出,建设有灵魂的课程思政不再是简单“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而应是对课程根本性的改造。因此,各教师需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各单元主题、知识点、文本以及导入、练习、课程总结等内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集思广益共同研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根据思政元素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进行重新制作和深度调整,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其思政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保证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或移动终端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以全新的网络手段参与课堂;教师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分享学习资源、发布教学问题、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跟踪进度等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将所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组织学生以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勇敢表达观点。
教师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课程网站,除了上传教学资料、练习题目、参考资料、扩展内容以外,还根据各单元话题设置延伸阅读、话题讨论、小组任务等环节,并依据教材内容和思政目标逐步完善课程教学短视频,以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师所教授的EFL综合1教材中,第二单元Don't give up的第一篇文章The World's Oldest First Grader讲述了一位肯尼亚老人Kimani Maruge在经历了各种曲折、挑战、甚至动乱时,依旧坚守自己的梦想,终于在他84岁时踏入小学的教室接受教育,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继续求学的故事。教师除了运用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大意、了解文本内容以外,还通过网络搜集并上传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新闻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事件的深层原因。另外,让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类似的典型人物,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等,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珍惜良好的教育机会成长自己、回报社会。同时,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坚持不懈、追逐梦想、永不放弃的成功品质。
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填写教学案例随记,将课堂上思政元素的运用情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思政教育的体会和感悟等比较详细地记录在案,以便课后及时总结教学问题,与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现以EFL综合1教材的第六单元Future Living第一篇文章How Will We Live?为例进行阐述。这篇文章主要对未来的智能家居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能讲话会交流的家具、会思考的房子以及可能有感知的机器人。全篇文章体现了科技在未来智能家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讲解时,教师结合课文的科技话题引出了我国的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继而播放了视频《习近平眼中的科技创新》。整个视频内容宏观庄重,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严肃的氛围,学生看完视频后虽然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日益发达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却表现出了遥远和无所适从的感觉。而在讲述课文第三部分,即有感知的机器人时,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插入了有关中国第一台美女机器人佳佳的视频和介绍,学生看后兴趣盎然,同学之间相互探讨,整个教室气氛活跃。因此,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感兴趣。正如王青主任所讲,课程思政建设应由如盐在沙的“混合”和如盐在水的“融合”向化学反应生出新产物的“化合”提升。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教材内容和思政元素“化合”的过程中,由内而外迸发出新想法,才能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进而成为其学习和行动的动力与准则。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忽视了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思政元素,努力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只有经过不断地挖掘、融入、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质量,让课程脱胎换骨,最终实现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