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1-11-22 13:34周迎肖刘晓辉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互联网+

周迎肖 刘晓辉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武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广东始终立于我国开放的潮头,广东武者更是承社会之责任,为广东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武术省级非遗有20个,8个为扩展项目,国家级非遗仅有蔡李佛拳1个。由于文化文化多元的发展、武术内容繁多的等多种原因,使武术非遗在风雨飘摇中摇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衍生了各种新兴产业。人们也逐渐在追求一种生活的艺术。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对象,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保护和传承武术非遗,寻找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成为今天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互联网 +”

2012年,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互联网+”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时,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集成作用,将各行业各领域各门类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跨界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进而不断创造新形式、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2]

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3]该《公约》于2006年正式生效,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性标准法律文件中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

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4]。而这也是目前我国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法律依据。

1.3 武术

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武术的概念经过多次修改,现全国体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现阶段对武术的分类有很多,如按照武术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将武术分为: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和竞技武术。而武术非遗中的“武术”则是指我国的传统武术。

2 影响广东省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因素

2.1 文化多元的发展

西方体育文化观念和运动形式使我国传统技艺的生存受到空前未有的冲击。回顾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门户洞开,到1978年的主动开放,广东始终都处于我国开放的最前沿。武术作为社会性的生活文化,遭遇釜底抽薪的环境变异,现代大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致使武术非遗生存境地趋于萧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对非遗不断加强保护力度。

特别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西方的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等,这些场地不得不暂时停止营业,热爱者们也不得不暂停运动。这些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真的会运动吗?除了西方的体育运动,我们难道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运动方法吗?武术,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与疾病、野兽、侵略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内容尤为丰富。以前作为武备,时至当下,我们大可把它当作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更可与音乐相结合,使它成为人们体育的基本锻炼法方。

2.2 武术非遗所包涵的内容精深

“传统武术”,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理论。[6]由此可见传统武术不仅包含了“术”,也包含了“文”。

在“术”方面,每一个拳种都自成体系,均有其动作名称、套路运动、功法运动、拆招、散手、武德礼仪、传承礼仪以及在练习时的一些谚语口诀,并且在演练时风格有不同,如南拳的共性特点是步法稳健,手法多变,在运动技法中重拳法较少腿法,并且主张腿不过膝,作为南拳的五大名拳之一、第三批列入广东省非遗的莫家拳,在其特点上更多的强调的是腿法,其腿法主要有穿心脚、虎尾脚、钩镰脚、挂眉脚、羊尾脚等14种腿法。

在“文”方面,更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不同是拳种有其不同相关传说与故事、历史与文化、技法原理与规律,如关于第七批省级非遗螳螂拳的源流是:广东是螳螂拳是早期在上海的精武会毕业的郭子硕、黄爵珊等人回广东传播的。另,螳螂门名师罗光玉也曾经亲自南下广东、香港传教。因而广威流传,并远播美国、加拿大等国。[7]而同样是第二批非遗的咏春拳的源流则是:关于咏春拳的源流有两种说法,一是至善晚年隐居广东东莞的内曾子之家,改名为翁仁长。他为了发扬少林武技,收同门谢福三的徒孙,苏三妹为徒。经长期艰苦研究,始创了咏春拳。另一种讲法是咏春拳的始创人是福建省连城县的严咏春。[8]

此外,每一个拳种里所包含的历史人物不同,如咏春拳的叶问、洪拳的黄飞鸿,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侠胆义骨、匡扶正义、威武不屈的英雄式人物的丰碑,不仅在当时,时至当代也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武术非遗不仅仅是“术”和“文”,更是“术”和“文”里所表现、反映、渗透的民族精神。

2.3 武术非遗对继承者的特性要求甚严

非遗是人们审美态度和思维形态的外化表现,通过口头语言、表演艺术、手工艺技等方式呈现,依靠口传身授而世代薪火相传,非遗是活态的遗产,注重可传承性,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9]。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

根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截止2020年,广东省有20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拳种(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拳种都即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与功能、损伤与预防、技法原理与规律等理论体系,也动作名称、技术方法、技术特点、易犯错误、攻防意义等技术体系。完成这些本非一朝一夕之事,并且传承接替者并非人人均可,不光要有足够的天赋悟性,还要历经艰辛漫长的吃苦耐劳、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这就又进一步缩小了非遗的继承范畴,导致后辈难以为继,传承链条发生断裂,原生态的非遗也随之黯然落寞。

3 “互联网+”对广东省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3.1 互联网扩展了武术非遗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利用互联网传播武术非遗产,可以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从而使武术非遗的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武术非遗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要想让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更多的了解我国的武术非遗,由于传统媒介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的影响,在操作上是很难行得通的。但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如对于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的莫家拳我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莫家拳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拳术特点、传承过程、练习方法等并且可以找到相关的教学视频。这样广大武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缩小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间接地了解和认识众多的武术非遗。

3.2 互联网扩展了武术非遗产的传播对象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召开,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要完整呈现了2018年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含小于15分钟的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5.69小时,较2017年12月净增62.9分钟。将《报告》中的数据具体分析可知:互联网已被各类不同的人群所接受,成为人们选择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年轻人上网的时间多于年长的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上网时间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因此,利用互联网传播武术非遗,可以使受众面得到扩展。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武侠梦”,不同职业类型、知识结构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和了解武术非遗,这对于进一步的促进人们更为普遍地了解和认识武术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更何况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一旦知识分子通过传播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将会成为武术非遗更为重要的直接保护者和传播者。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样也是武术非遗的希望和未来,武术非遗的传播者和传承人的重担,最终还要落到的肩膀上,民族的记忆需要青年人的守护。

4 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4.1 “互联网+短视频”

从《报告》中的数据得知,短视频短小精炼的特点正迎合了当今受众的信息需求。武术非遗内容丰富且根深叶茂,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代高科技手段更是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传播延展可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性传承,一种是非物质性传承。[10]物质传承主要指器械、服饰等的传承;非物质传承指,套路功法等技艺的传承。可以通过视频特效、3D等方式,对武术非遗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进行传播和传承,让武术非遗通过短视频形式表现得更为恢弘大气,使武术非遗画面通过短视频传播得更为广泛。

4.2 “互联网+纪念馆”

武术纪念馆是武术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国民文化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等影响下,传统的纪念馆已迎来消费模式转变、边界围墙愈加模糊的新业态时代。智慧纪念馆的打造应已成为趋势。如展厅陈列除了融合运用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技术,还可以加强参观者手机客户端的应用效能开发,例如展品介绍二维码、语音导览APP等参观辅助应用。如各纪念馆可以利用节庆、纪念日等机会,举办节庆“叹”非遗的活动,并且可采用线下、线上同时进行的模式。使纪念馆能够两条腿的“跑”起来,让武术非遗进入人们的生活。

5 结语

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武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机遇与挑战不断同行,我们要顺应技术发展大势,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武术非遗,使武术非遗在风雨中进行一拳一传奇、一拳一经典的华丽转身,使之以崭新的姿态从边缘化重新走向大众舞台,面向广东,走向世界,助力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遗产互联网+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
文化遗产保护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