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探究

2021-11-22 12:57:48冯华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4期
关键词:训练营就业指导毕业生

文/冯华丽

从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型来看,目前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了升级,打破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供需平衡”的格局。据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照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差异性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与之对应的,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一方是“人才过剩”,另一方是“求贤若渴”,导致整个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要积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通过制定和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战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促进广大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就业指导进行调查后梳理出如下现状:第一,从就业形势来看,7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难,就业竞争压力大,仅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相对而言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有7%的大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第二,在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上,“开设就业指导活动有哪些课程”调查中,“就业指导课程”占55%,“就业指导讲座”占30%,“团体辅导与培训”占10%,其他指导形式占5%。在具体“就业指导内容”上,“职业生涯规划”占50%,“制作简历”占15%,“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占20%,“就业技巧培训”占10%,“职业分析”占5%;第三,在就业指导满意度方面,有49%的大学生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反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有36%的大学生选择“一般”,选择“满意”的大学生不足10%,“很满意”的大学生仅有5%。结合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来看,由于毕业生群体数量持续增多,一些艺术院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面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同时,艺术类学科专业性较强,就业范围相对狭窄。一些毕业生因选择余地小而成为自由职业者。另外,一些艺术类毕业生,在追求个性上,不愿意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岗位,在追求创业方面,创业成功的比例更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就业指导体系滞后于国家战略要求

从全国人才就业市场来看,中西部地区、基层岗位就业缺口依然很大,毕业生就业数量远远不足。这一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时,过于倾向于东部及大城市就业,使得人力资源出现结构性矛盾。而且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去基层或西部就业,就业心态与择业引导工作需要加强。从国家就业指导战略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西部及广大基层岗位更需要优秀大学生人才的补充以提升“一带一路”发展质量。为此,高校应在就业指导领域加强对人才择业方向的引导,从专业视角出发,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去中西部进行顶岗实习;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加大政策层面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2]。同时,高校在毕业生生涯规划与教育中,还要强化职业发展、岗位需要、应对挑战等能力培训。

(二)现有就业指导服务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

要想打造高质量就业指导,就需要联系大学生就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从择业观、择业心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领大学生正确、客观地对待就业问题,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分类化就业指导体系,来满足大学生日趋多样的就业需求。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缺乏精细化指导,往往采用集体化课程,对就业政策、就业知识、岗位要求进行统一化讲解,缺乏分层、分段、分专业细分。

(三)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服务亟待提升

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践来看,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不同的就业指导模式,缺乏对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活动的全面规划。与欧美等国就业指导体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成熟、缺乏有效的衡量指标、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性、与现有国情、学情结合不紧密、对相关就业指导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缺乏总结,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陷入“附属”尴尬地位。而且目前缺失高水平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也成为制约就业指导质量的主要难题。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上,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实训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就业能力。

三、构筑高校就业指导高质量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

(一)梳理“精细化”理念,深化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改革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改革,要突出自身特色,引入“精细化”理念,深入校情、学情,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展开调研,细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了解大学生就业需求,对现有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进行改革和调整,对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充分利用和整合多方资源,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生群体,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取向,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室。如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室、基层就业指导工作室、考公工作室等。另一方面,结合所学专业,积极与相关学科领域用人单位展开合作,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室。如音乐类就业指导工作室、美术类就业指导工作室、理工类就业指导工作室、文创产业就业工作室等。同时,围绕求职技能培训,成立专门的“面试方法”工作室、“简历制作”工作室、“职业发展咨询”工作室、“就业法律”工作室等。通过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细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细致、多样的就业咨询途径。

针对就业指导工作,引入分类指导模式。围绕高校各专业、各领域,编制相应专业就业指导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结合行业,梳理学科领域就业特点,大学生就业去向,各行业标杆企业岗位特点、用人需求,其他院校就业经验分享,求职技巧、学长经验,优秀就业案例、职场人访谈等。通过编制网站、公众号文章,向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进行推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调查,围绕各学科各年级学生,开展职业探索计划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只有做到细化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创造条件。开展信息化、智慧化就业指导服务,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大数据”,提高就业指导服务信息化水平。如搭建精细化就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服务平台,便于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选择适合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二)坚持以生为本,搭建“全生涯”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做到以生为本,联系学生实际,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生涯阶段,实施相应的职业发展与指导服务,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全生涯”就业指导服务中引入进阶式就业指导策略,并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全覆盖、分阶段、分类别就业指导。同时,还需要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分段展开进行就业指导。如新生训练、职业成长规划、职业访谈、就业实习、求职技能与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优秀大学生评选等活动。结合“全生涯”就业指导工作,要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逐步学习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高职院校要通过访谈指导、学长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开启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参考。“全生涯”就业指导服务,要以院系为主体,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段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程上,要引入“必选+自选”体系,对部分院系要鼓励探索“生涯特色”培训活动,打造特色就业指导工作室,更好地契合就业市场,契合大学生个体需要。

(三)倡导“共享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就业能力的提升上。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抓: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主题训练营。训练营的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如设置沟通能力训练营、公文写作训练营、耐挫力训练营、抗压训练营、求职方法训练营,以及其他专业性训练营。积极联系企业、行业机构参与,对训练营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完善训练方案。训练营课程建设,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课程内容上,细分为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学习、就业面试技巧方法学习、就业求职简历制作学习、求职礼仪学习、求职心理调适等内容。根据大学生需求,各院系要因生而异,完善求职能力训练模块,特别是开设时间管理课程、压力管理课程、阶梯成长课程;另一方面,推进就业指导服务创新,高校要立足课堂教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从“共享成长”层面,引领大学生全面成长、分享就业经验。如开展企业导师、专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并进体系,给予大学生全方位成长陪伴和指导。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有着密切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需要结合大学生就业心态,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与活动,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并对未来职业方向进行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为此,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改革,从产学研多方协同上,整合资源优势,构建形式多样、因校而异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训练营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Happy训练营
探索地理(2009年11期)2009-11-16 09:19:28
Happy训练营
探索地理(2009年12期)2009-07-22 0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