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华艳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代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满足学生、教师以及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还要满足企业对校园人才在技能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双重要求,可谓责任更大、使命更重。如何抓住新时代契机,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竞争力不断提升是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除了要具有高校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呈现“职业性”特色,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培养学生内心自信、习惯规范和情趣高雅的助推器。校园内教学楼宿舍楼修建、校园环境打造、食堂实训室建设等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品位和风貌,也能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专业特性;二是精神文化建设。企业对员工在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的要求在新时期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势在必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一系列管理和考核制度的形成等;三是职业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职业性、技能性。职业文化的培养和普及成为人才培育的必然要素之一[1]。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工匠精神等普适性职业文化,还包括专业知识、实训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个性化职业文化,旨在培育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精神;四是校企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可健全多元化育人格局,促进校企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共同改进。四者往往交融共通,在稳定与动态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职院校兴起,由于部分院校原为中专或中职学校合并转轨而成,故普遍存在建校历史短、文化底蕴不足、发展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在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中仍有一些成果。
1.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框架逐渐形成。21世纪初,国家开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也都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部署[2]。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总体上呈现基础设施和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改进完善、管理制度日趋健全、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专业和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等局面,文化框架逐渐构建起来。
2.部分院校形成文化特色,打造了文化品牌。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历史、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打造出了较响亮的文化品牌。如广东轻工职业学院早在2012年就创立了全国首个“阳光厨房”多功能文化食堂、山东城市建筑职业学院2015年创建了四位一体“鲁班传人”文化育人品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形成了“双休日工程”校园文化体系。
1.定位不准确,缺乏职业特色。截至2019年6月,全国高职院校共1432所,占据了普通高等院校半壁江山,其职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不准确,在文化建设中停留于“公共文化”表现与传承,并未有意识凸显职业文化因子,职业特色未得到充分体现,校园内职业教育氛围往往单薄和匮乏[3]。
2.认识不深刻,缺乏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层面,涉及教师、学生、后勤及行政人员等多个主体,也涉及领导团队的顶层设计。但诸多高职院校未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也没有从思想和活动上发动全体师生参与,更未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导致诸多工作变成了后勤处、学生处和团委等少数部门的事,其他人概不关心。
3.思路不明晰,缺乏创新性。部分院校即使有一定的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有文化品牌意识。有的一味模仿本科院校的模式,完全没有融入自己的特色,还有的停留在中专中职学校的惯常模式,毫无创新可言。
4.落实不到位,缺乏时代性。由于生源竞争激烈,加上就业率的考核压力,很多学校把重心放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文化建设自然就排到了次要位置。许多策略和措施并未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出现校企文化融合不深、校园网络建设滞后、新媒体运用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校园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规划和实施中充分体现“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形态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行为准则,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新时代的开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院校领导应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树立品牌意识,搞好顶层设计和布局,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从整体到细节、从校内到校外、从校园到企业,把校园文化建设做成系统工程,做到规划与落实并重、物质与精神并重、显性与隐性并重,有序推动校风教风学风的改善,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体师生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在思想内核上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建立相应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文学课程、思政课程、体育课程、心理课程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二是注重选修课的设置与质量。教师应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专业相关文化补充课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加强专业职业适应力,深化学校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的结合;三是加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之举。高职院校应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专业课程讲授、校内外实训、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实施[4]。
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规划、职业单位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等。其建设主要通过内外两种方式实现。内在方面,可通过教师传授、行业专家讲座、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隐性培育。外在方面,可通过校训、学院精神、标志性建筑、专业实训基地等可见方式呈现。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味与需求,“00后”新生代早已习惯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短平快传播方式。各院校可在保留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的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QQ群、抖音等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有计划的定期推送,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使校企协同育人成为可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学校、学生和企业提供了最便捷的企业文化输入途径。高职院校需做好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总体布局,积极探索“产教学研创”五位一体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广泛合作、共同育人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格局,使学生迅速成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社团活动是锻炼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凝聚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内往往社团数量多、类别多,影响力较大,但通常也存在场地和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到位或指导不够专业的窘况,建议各院校学工处和团委制定相关保障机制、管理机制、社团和指导教师考核机制,鼓励社团到校外组织活动筹资或拉赞助,在训练组织和社交能力的同时为毕业后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但只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理念,定能大有作为,培养出更多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蕴、有道德情操、有精湛技艺、有发展潜力,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中国力量和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