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芙蓉
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热在这几年间格外普遍。比如,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本科学生招收不到七百人,但是有两万多人去竞争这些名额,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最热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招生指标只有一百人,但却有近一万人竞争,造成很多学生落榜的现象[1]。即使如此,播音主持专业的热门程度却丝毫不减,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艺考大军中。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对播音主持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另外,还有很多学生把艺术类考试当成一个更加轻松地考进大学的方法。我们以西安地区大学为例,从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第一次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以来,到目前共有15个不同等级的学校对这个专业进行招收教学,这些学校的等级包括一本、二本和大专[2]。当然,我们要探索为什么会有这么热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热门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高校并没有实打实地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教学,出现了很多虽然是主持专业毕业却干不了主持专业的事情发生。通过资料就可以看到,四川某影视传媒学院一届的播音主持专业招生就有将近四千人,而中国传媒大学一年也才招一百多个人,从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十分病态的现象,很容易产生播音专业难就业的情况,给社会就业带来压力。
广播诞生于1906年,那时人们听到的是静电噪音和摩尔斯电码,接着从耳机里突然听到了费森登在朗读《圣经》的片段、演奏小提琴,还听到留声机里播放的英国作曲家韩德尔的《慢板》乐曲以及对他们的圣诞问候,人们由此得到了最初的“播音”概念[3]。
1906年出现的广播基本内容都是讲一些诙谐的笑话、唱歌等。在1906年圣诞节前夕,电台记者被命令搜索布伦特洛克在马萨诸塞州的船上的联合水果公司,在大西洋上,他从耳机里听到了声音和嘈杂声,接着读了圣经和小提琴,还听到了歌曲和圣诞节问候。他惊讶于还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令人惊奇的世界,它是如此地神秘,船员称呼为“上帝之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播语言,由弗雷森本人主持,也是最初的广播概念。
1923年,美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电台;1940年,中央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卫视开始播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引进了欧美公共项目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播电台增加到40多家,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加;195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无线电业务学习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节目。整个国家都在谈论声音制作的方向,他们对声音工作的态度以及方方面面[4]。在这种情况下,播音的创作方式、情感、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重要论述。
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播音理论上的一个基础,那就是齐越提出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国家开始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初步的探索。之后不久,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次进行了中文播音专业招生,在借鉴其他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同时也发放了相应的教材,虽然很简单,但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渐渐形成了专门的体系[5]。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艺术类专业,每年高中艺术学生群体都需要参加全国的艺考并且在提前批时就被录取。所以所有的艺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前半年还要在全国的院校参加该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就是我们说的面试。为了得以顺利录取,这些艺考考生还需要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素质。
每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人都需要强化语言表达或者说有声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这是因为播音主持专业本身就是把语音进行合理的运用,其中最基础的要求便是学生一定要具备准确标准的普通话,能够让大家听得懂、感兴趣。当然,声音的语调也是重点,要保证有意思、亲切悦耳、和谐动听,不仅是一个字节,更要把全篇都融汇进去,要富有感情、富有力量,才能使得听众感动[6]。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为此,学生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树立起自身良好的“三观”、道德高尚以及伦理观念,并且还要坚持正确的眼光,有着对自己职业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不仅是播音主持专业,凡是出现在观众视野下的专业都被要求要多才多艺、身兼数职,这是因为随着观众审美提高和更多人才的涌入,我们不仅要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开发其他领域的能力,包括采编、节目制作等[7],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平时必须要多积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多种外语口语交流的能力,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能用各种外语和其他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也显得播音主持专业更具有魅力,也会使自身的竞争力更强。
在被成功录取之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会面对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这是由于播音主持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不大,但因为这个专业被大量地去设立、招生,导致在固有的社会资源媒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变得难上加难[8]。
在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不再是媒体主持的唯一来源,各个大学或各类主持比赛使得专业壁垒越来越薄,这些也是专业里头的新生力量。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几个电视节目里头,很多的主持人都不是专业出身,例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汪涵、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中央电视台的撒贝宁、《快乐大本营》的何炅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和鲜明的自身性格,有着较高的主持表演能力,尽管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养,但是仍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其就业难度更甚。
在人们文化水平知识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大众的审美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当然,与之而来的是电视文化的消费力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观众对节目提出更高的要求,自然也对主持人有更大的期待。因此,专业知识过硬不一定象征着可以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本专业的人更要触类旁通,精通各种其他领域的知识。正因如此,复合型人才越发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外电视节目的不断引入是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自然而然可以通过国外的节目得到了很多参考,但同样也为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现在国内的电视也开始制播分离,越来越贴近市场,也在慢慢地商业化,在这种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肯定是免不了参与竞争,在这种氛围下,大家的竞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
当今时代要求应用型、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人才,这是因为在如今各个行业频繁交流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变得更加多元化,其将会变成未来就业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未来的专业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加强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努力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积极参与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文化和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