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21-11-22 12:57:48刘晓
就业与保障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意识

文/刘晓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始终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而在这些保护工作当中,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个群体[1],特别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甚至是流失的困境中。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让学生们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将非遗保护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并与创新创业等方面相结合,这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形势下对于新型的艺术人才的要求,有利于艺术类的学生提升自己的眼光以及审美能力。为此,文章对非遗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并且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和自由创业机会,不断加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为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和始终,在过程当中融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中,并将创新创业工作和整个学校以及学科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未来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从事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

与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相比,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环境和创新平台等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集中了诸多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能够帮助非遗技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整合相关学科领域,突破原有束缚,广泛传承,创新发展。

根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也有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教育教学行业就业,而各大教育机构也有近60%~70%的毕业生选择就职。而对那些竞争很激烈、薪资待遇很好的信息岗位、软件岗位以及各种技术岗位而言,艺术类毕业学生并无明显优势,而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局势也不容乐观,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强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当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融合是一种极为正确的做法[2]。因为一旦我们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知识、文化等方面真正地融入高校的文化建设、创新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各种内容中去,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广大艺术学生陶冶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艺术情趣。为此,可以将学生安排到更传统的公益社团讲座中,并为他们安排具有传统色彩的艺术活动等,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真正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当然,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向学生进行演讲,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和思想上的支持,让学生更加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学习和保护的热情。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虽说创新创业已经是现在的一大潮流,但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很弱,他们普遍认为在毕业之后进入公司或者辅导机构要比自己创业稳定得多。很多人都缺少主动创业的意识,即使存在一些拥有主动创业意识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缺少主动创业的条件、环境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放弃这一想法。针对非遗传承教育中存在的“课程缺乏体系性、重技艺和经验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深入开展系统研究,所以对于学校来说,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在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明确新颖的观点以及确凿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创业的工作,以便将真正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所内在的、实际拥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学校教师的观念落后、力量薄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观念的不断增强,高校教师观念落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跟随时代而进步,要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条出路,做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另外,在学生真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教师仅能为学生提供前期的方法,而真正的实践过程则应该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思考、完成,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毫无创新可言。

四、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获取内在价值,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此,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可以真正学习到我们的古人在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坚韧不拔、逐步向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创作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完成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整个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真的具备了以上品质,那么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可以融入学生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贯彻落实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可能的空间。当前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程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从而培养艺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我国现在的课程正在不断地改革,为此,创新创业课程也应该遵循我国现阶段正在逐渐落实的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组建成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以真正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令学生慢慢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还要将学生专业前期的设计、专业中级的课程以及最后的课程成果相结合,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自主意识和自我创新能力,而不能够急于求成。

(三)创建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领导者,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对于整个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来说,企业处在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所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首先,教师应该拥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对高校来说,可以定期教授教师一些创新创业方面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方法,以便教师能将这两方面进行充分融合。与此同时,还要增强学校的在职培训手段,以教授给教师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学校集合学科、师资、科研等优势,构建起一支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非遗研究队伍,为非遗产研究基地提供固定场所和开展科研活动必备的基础条件,确保每年科研资金投入。学校可以邀请较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方面进行指导,以向教师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地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热情,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后、传承有序,“非遗+高校”模式,是一条现实路径。高校正在构建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努力抓好学术和教学两个团队建设,探索多元课堂,夯实传承平台,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写上了厚重的一笔。

五、结语

现如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变得极为重要。基于此,需要鼓励更多的艺术专业学生深入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过程中,从而推动其未来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意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