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闵雷霆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在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域拔寨的最后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重申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让每个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对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硬件公平因为看得见,所以易于做到。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信心、金钱观、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已经形成,并非公平的教育环境就可自然解决的。而这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才,通常可以达到成才一人脱贫一家并带动一片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更多地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思想引领和人生指导,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素质全面、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通常有:在公共场合不敢表现自己,对于没有争取的事情在过后心里不甘但却不能做出任何改变,表现过于胆小怕事、谦卑、拘谨、敏感、多疑,时常感觉很丢人,不敢与异性同学交流,对于改变自己始终力不从心,觉得各方面压力很大等。以上是一些日常表现,历史上也有不少因缺乏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这里有一个因缺乏自信与成功失之交臂的例子,1951年,英国一位女医生弗兰克林在衍射的照片中发现DNA的螺旋结构。经研究,她提出大胆的假说并以此为题做了一次出色的讲演。但许多人怀疑照片的真实性,在诸多压力下她动摇了,一个普通医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研究成就呢?便公开否认了自己的假说。后来,其他科学家也从照片上发现了这个结构,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学说,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一发现比弗兰克林晚了两年。
以上就是因缺乏自信错失成功机遇的现实例证。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具有现实具体的影响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缺乏自信,严重一点的可能会导致自卑自闭,如果长期缺乏正确引导且自己不能有效调整,将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讲,供养一个大学生家庭是会背负较大压力的。家庭每月能够给予的生活费通常是比较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生活会比较节俭,但有的学生把握不好节俭与学习和健康的关系。下面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女学生在上午课间晕倒摔伤,经医院检查其营养不良低血糖导致晕倒。事后经了解,该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省钱经常不吃早餐,虽然父母每月也都尽力给予她够用的生活费,但她实际每月都会节省下来一部分。这位同学的节俭方式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经济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因省饭钱而损害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学业,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还有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爱慕虚荣,不主动申请相关资助,隐瞒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给同学和老师谎称家庭条件较好。在与同学共同相处时出手大方,在家庭给予的生活费不足以支撑其开销的情况下,向家长撒谎要钱更增加了家庭负担,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则可能选择非法网贷等不计后果的方式,只图解决眼前的一时问题。殊不知,网贷不仅利息高而且其中伴有诸多陷阱,随之而来的是越还越多的欠款和骚扰威胁恐吓,甚至暴力催收,背负债务压力必然导致无法安心学习。近些年,大学生因网贷不堪重负和精神压力而自杀的案例已屡见不鲜,使家庭承受物质和精神双重打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表现得不够积极活跃和富有朝气,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使学生产生较重心理负担,虽能够体会父母供养自己的不易,但不能有效进行疏解。然而压力越大,学习效果越差,学习越差,压力又越大,如此便是恶性循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非常懂事自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过分数线不多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学校。一开始成绩处于班级中等水平,但该学生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辛苦付出,从此成了自习室里坐的时间最长的人,始终沉浸在愧疚与自责之中,学习效率非常低,在后来的考试评比中成绩不断下降,整日闷闷不乐,也不与同学交流,看似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实则已经出现了自闭的倾向。幸好老师及时发现并干预,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经过专业心理评估,还是建议该同学休学调整。由此可见,压力不一定能促使人进步,对于抗压力差又无法疏解的学生而言,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却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是通过自己劳动合法获得的收入,无论多少都是值得尊重的。没有永远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呢?首先,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不妨每天在心中默念:我行,我能行;别人能行,我也行;大家都是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智力都差不多。相信自己行,才会真的行,只要努力并且方法得当,那么什么事都能办到。其次,微笑着面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人的面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是一致的,笑是快乐的表现,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笑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笑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笑、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提高自信心。最后,勇于挑战自我。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去努力改变,制定适当的目标去努力实现。主动与他人交流,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想办法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将会被自信所取代[1]。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金钱观属于物质观,作为物质世界的一种表现,金钱作为人类社会一般等价物的载体表现。金钱观也可以说是人类在人类社会中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花钱要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让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能够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与国家和社会有益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将更纯洁,道德将更高尚,境界和智慧都能上一个层次。
作为在校大学生,不能贪图眼“钱”利益而影响健康和学业,因为身体健康和学业有成才是将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在家庭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不能对自己过于苛刻,更要摒弃追求名牌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从而避免因不合理消费产生经济压力,进而产生思想包袱影响身心和学业。对于已经产生债务的同学应及时给予帮助,可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逐步解决其经济压力。要及时宣讲大学生因网贷、传销等受害的案例以作警示,使学生从思想上与网贷、传销等划清界限,严防学生误入歧途。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要扶德。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起摆脱困难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观念、扶思路,帮助和指导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扶德就是扶道德、扶尊严、扶价值观,帮助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挺起胸膛,在获取资助的同时心怀感恩,日后学有所成不忘记回馈国家和社会[2]。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扶德”就是要将道德建设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道德感化,切实将道德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自觉。家庭经济困难,观念不能“困难”,要淡化“困难意识”,教育扶贫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接受教育进而让他们树立理想,自强不息,学会感恩,回馈社会,始终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不仅要“雪中送炭”,更要“授人以渔”,物质资助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才是摆脱困难的治本之策。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可以说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教育扶贫是长远的、可持续的、根本性的扶贫,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长久地解决一个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稳定脱贫,国家也才能真正地实现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