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少英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因此,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福建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承载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福建省也重视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早期探索和酝酿。2002年,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的习近平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发表的《正确把握发展大势 加快福建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中心城市是现代化主体和先锋力量,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带。同年7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十五”城市发展和城镇化专项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成为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心城市;泉州成为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并向省域中心城市方向发展。
(二)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逐步显现。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从经济实力上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高,在全国城市排名位次持续前进。2020年,福州、泉州GDP突破万亿,厦门GDP达六千多亿,合计占福建省GDP比重超60%;从人口集聚来看,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等一批国家平台载体在福、厦、泉布局,并取得新进展。
(三)中心城市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在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福州都市圈建设和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两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已超80%,2020年,福州都市圈GDP总量1.5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7.8%,占福建省比重34.5%;厦漳泉都市圈GDP总量2.13万亿,较2019年增长2.9%,占全省比重48.49%。
与先进城市相比,福建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强,中心城市平台作用不突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明显。
(一)能级体量偏小。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福建省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不突出,建成区面积较小,人口偏少,在规模上还不能支撑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经济总量还不突出。2020年在全国城市GDP榜单中,福州、厦门、泉州分别排名第23、34、18位。三个城市的GDP总和为26562.7亿元,比深圳一个城市的GDP总量还小。而2020年福建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7,人均GDP全国排名第4,三个中心城市在排名上明显低于福建省在全国的排名。建成区面积较小:三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腹地有限,成为制约中心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2019年福州建成区面积为301.28平方千米,泉州为226平方千米,在全国GDP前50位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中,仅为31位和40位,落后于GDP较小的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19年福州城区人口只有313.37万人,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8位,比较靠后。厦门城区人口为335.66万人,泉州为136.56万人,在有关城市排名中分别排位第29、44位。2019年,福建省三个中心城市城区人口总数785.59万人,仅为成都的96%。2019年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城区人口均超过600万人,广州、武汉、成都等九个省会城市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
(二)资源集聚能力比较弱。目前,福建省三个中心城市对产业、要素的集聚程度低,没有产生明显集聚效应。从要素集聚看,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效果不明显。2019年福州城区人口增加12.66万人,是福建省三个中心城市中人口增长最多的。而2020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就达到43.6万人,比福建省2019年全省新增人口总数还多10万人以上。2019年在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厦门排名第21位,福州排名第25位,泉州没有进入100位,三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都偏低。在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20年福州为2052家,厦门为2282家,而先进城市如广州为12000家,南京为6500家,均超过福建省全省6200家的总量。从经济集中程度看,三个中心城市现有产业规模较小,对整体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不明显。厦门市区面积为1700平方米,2020年GDP总量为6384.02亿元,地均GDP为3.76亿元。深圳同样是面积较小的特区城市,市区面积为1997平方千米,2020年GDP总量为27670.24亿元,地均GDP为13.86亿元,是厦门的3.69倍。从经济集中程度的差距,可以看到在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发展上,福建省中心城市对标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三)带动作用不明显。福建省城市首位度普遍不高,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协调发展没有发挥明显作用。2020年GDP首位度福州为22.82%,泉州为23.14%,厦门为14.54%;人口首位度福州为23.71%,泉州为10.33%,厦门为25.4%。三个城市两项首位度都没有超过30%。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在2019年27个省会(首府)城市GDP首位度排名中位列第20位,排名落后于贵阳、太原、南昌。区域经济总量也偏小。2019年福州都市圈GDP总量为1.41万亿元,为全省的33.2%,厦漳泉经济圈GDP总量为2.01万亿元,为全省的48.8%。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为11.6万亿元,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11.61%。上海都市圈GDP总量也突破10万亿元。福建省区域经济总量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四)城市知名度不高。福建省城市缺乏清晰的“城市IP”。特别是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与西安、成都、长沙等省会城市相比,经济实力没有转化为城市口碑,在网络时代不够接地气。而国内先进城市各具鲜明特色,对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进而产生强大吸引力。如成都,作为全国较早通过抖音等新形式推广的城市,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城市形象鲜明。长沙因橘子洲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餐饮品牌“文和友”单日排号过万等热搜接连引起“现象级”关注,已成为人们热衷打卡的新网红城市,人气迅速上涨。
(一)做大规模,提高能级。在建成区面积方面,福建省需要通过优化行政区划拓展城市腹地,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福州提出“十四五”末全市建成面积要从301平方公里扩大1倍至600平方公里,可研究调整福清、闽侯、连江等地区划,做大中心城区;厦门总面积较小,可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研究向外拓展的可行性;泉州主城区面积小,可考虑把晋江、石狮、南安部分或全部纳入,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在人口规模方面,2019年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6.5%和50.3%,距发达国家的80%以上城镇化率间还有较大的空间。福建省中心城市在用产业引人、引才的同时,还应着力解决生活成本较高,配套相对不足的问题,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更新力度,既让人“愿意来”,更让人“留得下”。
(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立足福建省两大协同发展区,按照福建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入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快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着眼融入长三角和珠三角,要从理念上加快融入,正视与先进地区差距,学习借鉴其整体规划、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先进理念,对标找差,化为己用;从交通上加快融入,推进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打造厦门、福州、泉州等国际海运枢纽,加快构建快捷联通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区域城市群的战略通道;从产业上加快融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掌握产业动态,主动做好衔接。
(三)推进产城人融合。福建省中心城市应提升产城人融合度,促进人口、产业进一步在中心城市集聚,实现以产强城、以城聚人、以人旺城。中心城市应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如,福州可用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效应,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厦门可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总部经济集聚之城”;泉州可加快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制造之城”。
(四)提升城市特色形象。城市形象事关城市自身的魅力、潜力和凝聚力,福建省城市要在突显特色、擦亮品牌上下足功夫,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城市辨识度对吸引人才和各类资源要素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中心城市可将闽都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等进行转化和发展,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元素,提升辨识度。擦亮品牌,扩大宣传。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应更加重视专业策划,全媒体、多角度、长时间地对福建省中心城市进行系统性的宣传,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兴平台,做到宣传有“质”有“量”、接地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