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标志着中国开启了实行改革开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在这个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也互相影响着。随着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在接触、接收外来优秀文化理念或文化形式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层的根源,更有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该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华民族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在现代化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意义,以及民族体育与学校教育如何互补地存在于现代学校课程的实践当中。
如果以“世界”作为论述对象,那么民族体育可以解释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民族所保留,并具有各民族鲜明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身体活动方式,如中国的气功、日本的相扑等。如果以“国家”为论述对象,那么民族体育可以理解为本国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体育项目或身体活动方式,如蒙古族的博克、朝鲜族的秋千比赛等。而民族体育在中国则是泛指非汉族的各个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其鲜明符号的体育活动项目。该文的民族体育指就世界而言中华民族保留的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等。
民族体育不仅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因此,民族体育的延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地球村”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交往方式和人类社会文化形态,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也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在“地球村”里可以表现出多样化和独特性等特点,真正体现“和而不同”,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可以推广至全世界,为更多人所接受,进一步彰显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民族体育因为具有浓厚的传统性也可称为传统体育,这是以现代体育为对照而提出的一种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形态。民族体育必须“复苏”,多年来西方体育文化大势入侵,造成了对民族体育的放置冷落,从而限制了民族体育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本色,彰显国家风采。作为一种可以代表民族性且具有自身历史发展,经过历史时间考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体育具有深刻的历史使命。
民族体育所制定的规则及其内涵对民众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民族体育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对于一个欲走向健康、强盛的国家,体育的精神和价值是不可或缺的,而开拓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深邃内涵以传承民族精粹、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提高国民体质和强化国民精神,进而为民族国家的建设与治理奠定民族文化根基,是必由之路。
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必定是有他的道理。像踢毽子还是很多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像拔河依旧是是学校比赛、公司团建的必备项目;像武术,它已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同样也有强身健体的益处。
在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首先要把我国自身具备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不断进行创新,这非常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样,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与世界的其他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也能进一步促进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多元性,还有趣味性,也能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加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包括学校都把教学重心放在文化课上,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大部分都是把体育放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进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深化改革。
3.1.1 教学内容受限
虽然近些年来部分高校对体育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在课程中增加了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但体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仍停在对学生技能动作的考察上。并且大部分高校都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安排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导致学生缺乏体育方面的科学理论,对体育的理解片面化,只知体育好,而不知体育为何好。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形成。
3.1.2 教学模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仍为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多次模拟练习,达到对所教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
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做到学生运动项目多样化、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灌输民族意识,采用民族体育与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这一措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既能增加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可选择性,也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像中国功夫,已经不只是一项健身的运动了,它已经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把民族体育结合到现代体育教育中,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对于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丰富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分别进行了两次有关体育课程的改革,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发教材、教育师资等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创新,之后民族体育基本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始步入正轨。而在当时教育部所颁布的教育大纲更多体现的是苏联的相关教育思想,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特殊情况与发展程度,更没有考虑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国人的特殊影响与意义,对于相关的武术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将其排除在学校体育教育之外,导致在该时期武术教育缺失。
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为必须改变落后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既然要面向全世界,就更要彰显国家特色与国家风采,而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就尤为重要。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要贯彻民族文化,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同,教育是最好、最直接的手段,因此这一阶段,学校对民族体育又重新重视起来,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民族体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现下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标准和主要形式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包含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两者结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教学形式在实行过程中过于强调规范和统一,强调一致性,不具备民族体育所特有的个性化、特色化、本土化和多元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两相互补完善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和传统体育精神的相似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对其进行有选择性的整合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独特形态,着重表现为游艺娱乐,强身健体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当前学校所提倡的体育理念高度的吻合,学校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完善,更加有助于学校对“健康、和谐”等目标理念的实现。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它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具有场地占据小、学习趣味浓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在有效地缓解场地、设施、资金不足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2]。
为了能顺利推进民族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必须改善创新当下实行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前期准备阶段,可适当融入民族体育中的小项目、小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体育的了解。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各个系统上,也要着重突出民族体育的地位,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或创办民族体育项目表演的舞台,进一步深化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显著地位。
民族体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民族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把民族体育融合与学校教育,也能系统地改进民族体育的某些不科学的地方,使得民族的体育也变成现代化的科学体育项目。民族体育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一个不能忽视且非常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