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杜晓红 都成凤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呼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和国际体育教师发展趋势的思考,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我国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师范类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国家颁布的文件中传达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的明确信号,要“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3]“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4]
由于“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在体育教育中,大家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体育的‘育人’本质,将体育‘育体’与‘育人’割裂成为民众的惯性思维”[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教学等同于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而学生也往往将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等同于运动项目的教学水平”。[6]具体来说,“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将以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为目标的竞技体育运动与培养体育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等同起来,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将竞技体育理论、方法、形式、实践经验用于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教学”。[7]比如,在田径100米教学和考核中,一般通过学生的百米成绩及其技术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但在速度作为硬性指标的首要考核条件下,学生往往会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百米速度,却少有精力去关注短跑技术的细节及辅助练习方法等。具体而言,学生在上田径课时通常不会去观察、分析自身或其他同学在短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更难以主动地去思考短跑技术会出现哪些易犯错误以及又该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同样地,在武术必修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武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一般通过武术套路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如果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简单地将掌握武术套路动作作为武术课程的学习目的,便容易使得武术演练操化。此外,大部分学生会在初学武术时持有“武术动作真难记,不明白练这套动作能有什么作用”的想法,并会在基本记住动作后产生“为什么动作我都会了,还要一遍遍地打?真是没什么意思”的疑惑。这是由于他们对武术的认知就是记动作、将动作练熟,能将武术套路不停顿很熟练地一口气打下来就是学得很好。然而熟话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将武术套路熟练、不出错、完整地打下来是学习武术的一个过程,但是熟练动作后乃至动作熟练掌握之前不去体会、感悟通过完成各式各样身体动作而形成的劲力,这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了武术。试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停留在动作的学习上,不在课堂上探讨体会武术劲力的形成、不去观察分析有的同学动作打得更像武术的原因是什么,课上课下只是不动脑思考地反复练习动作。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将熟练的动作打得更加熟练罢了,况且学生会打会练武术,并不代表会教武术。同样缺乏思考并机械练习武术套路的方式被搬运复刻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这不符合当下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作为未来教育者,应当知道在中小学体育课里“知识、运动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育人’才是目的”。[8]正如万德光认为的体育是“通过教育从事运动和在运动中进行教育”[9]两方面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中小学体育师资储备力量,首先第一定位应该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通过体育来育人的一名体育教师。如果教学中只侧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这是对体育教育的认知出现了根本性误解。可见,由于片面性看待体育运动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师范教育特点,导致在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掌握,而忽略其运动技术学习能力以及对运动项目的教授能力的关注,尤其忽略了对从事教学工作而言极其重要的,观察分析、体验感受从而发现运动技术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相应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一来,学生势必重视最终的运动技术成绩,即使为了学会技术、学好技术而加时加量练习,却出现因学习聚焦重点不准而在就业后出现无法适应和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现象。正如杨莹实习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学生学习的运动能力大部分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10]并建议“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进行学习方法调整,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实践,及时修补不足,让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组织教学能力、备课能力以及技术动作的讲解能力得到提升”。[10]这表明我们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其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培养。
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师范课程、术科课程、学术性课程不够融合的问题”。[11]具体而言,学生便会出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多,在实习过程中却有很多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做不到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相结合的双向教学”。[10]所学无法直接化为所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不带有教学实践目的性地单纯学习每门课程,没有对教学中需要解答与指导的“运动技术形成受到什么条件(力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影响?”“运动技术生成过程中为什么会各有差异?为什么动作做不对?怎样才能做对?(这是掌握运动技术要领的正确思维逻辑,而不是固化地背诵教材上的动作要领)”等问题进行主动观察、思考、提问探究和交流,从而形成自己对运动技术体系的理解。通常的学习里师生只注重各自课程规定教学内容的完成,在肌肉记忆下所掌握的运动技术是缺乏思考的,而这一层思考若被省略掉,自然无法在成为教师时被运用出来。此外,学生在学习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等诸多运动项目后,除了对自己专项选修的单个运动项目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外,可能只有极为少数的学生能够思考发现体操课程和武术课程之间的关联,田径课程与球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武术课程与球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上述问题的思考能使学生对体育认识更全面。而能从各运动项目的内在联系中对比发现出单个运动项目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特点,这个问题的思考则会使学生对体育认识更深刻。诚然,对体育全面深刻的认识绝不局限于对单个运动项目的了解。由此可见,这既涉及到教师教育专业宏观培养目标,也离不开对各运动项目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的深入理解。再往深入探究分析,“学科知识以不同的课程为载体分别独立存在,各课程教学强调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各个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衔接”,[12]“分科课程也造成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封闭和相互孤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难以整合,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实际”。[13]这种教材里的体系内容本身不利于高校教师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去教授学生,也不利于学生构建起有关体育教学的逻辑思维体系,便会使得“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停留在陈述性内容的层面,缺乏对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入理解”。[12]尽管体育教学改革对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材需求极高,“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却缺少能较好地将相关学科整合起来的综合性课程”。[13]就此问题,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3]以及要“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14]
高考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什么专业是个重要但却未知性强的问题。选择就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明确自己喜欢运动,喜欢教学或善于与人交流便尝试选择了认为在其努力下可能会适合从事体育教师的学生;其次是因为文化成绩相较不太好,为了考上好大学而选择体育高考,从而进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后是从小练体育或者运动天赋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可以胜任体育教师工作而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尽管三类学生都以成为体育教师为就学目的,但是显然能发现第一类学生更加可能由于认知明晰、目的性强,便会主动反思自己与成为一名体育教师所具备的能力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后两类学生更容易只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说到底,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被培养以及应该要被培养成具有什么能力的人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决定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主动性,这对未来体育教师质量的好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目前有多项研究和现实反馈表明,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近二十年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整体上存在着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严重脱节的现实问题。“各阶段培养理论脱离实际,职前培养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学生除了教学实习外,对学校体育的整体状况缺乏了解”,[15]甚至“我们相关的高等院校教师不屑于了解中小学实践,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小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何主动适应”。[8]“技术性教师教育方式中,教师是被动的接受者,教育训练活动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教育训练活动往往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16]此外,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3级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扰里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实际衔接不够”,[10]且“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10]由此不难发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此种脱节问题虽严峻但不被学生所感知。由于学生很难在入学初始阶段发现自身与现实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自省自查自身不足之处意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无法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从而减缓学生顺利成为未来体育教师的前进步伐。
此外,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传媒技术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不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重要的渠道”,[17]但学生若是被动地只接受来自学校的教育如上课考试、听讲座报告、听体育政策解读等,而不主动对中小学体育实践工作所要求具备的能力进行自查自省、自我提升,如自主定期观看优秀体育公开课、阅读教育方面书籍等,那么促使自己成为一名好体育教师的绝佳准备时机被浪费了。正如有学者通过调查分析和对长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后认为“以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系统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处理分析能力、灵活运用教法能力、观察纠正错误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制作选用教具和编操绘图能力、初步的体育科研能力”。[18]从上述诸多能力中不难发现,我们要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得可以较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是艰巨且困难的。这说明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不应当只被动式地接受学校单方面的培养教育来提升自己,学生应当牢记自己求学的最终目的,并努力珍惜在校时间,要为培养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能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学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共享信息等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调动自己的主动性不断地自省自查,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差距、发现问题,更有效地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