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蛟 杨少雄 朱 东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湖南医药学院康复医学与保健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1]是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演进阶段。[2]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人口构成、经济结构、社会制度都经历着快速变革与发展,随着人民富裕起来,可支配的休闲娱乐时间大幅增加,并萌生出健身益寿的健康意识。新时代征程下,我国体育产业欣欣向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娱乐健身项目,健身气功以其“柔和、缓慢、匀速和动静相兼”[3]的运动特点,融合养生健体、修身康复的功效,顺应时代进步与革新中不断向前。在通过健身气功向海外展现中国民族文化时,西方现代体育的浪潮令许多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在当代传承中步履艰难,因此, 新时代, 思考健身气功当代传承与发展, 对我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基此,本文着眼于社会形式、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社会体制等方面的作用,从健身气功满足参与人群的文化价值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传承问题,并提出新时代下如何于传承中稳步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健身气功基于传统气功不断革新,在顺应时代需求、展现时代潮流的同时履行时代所赋予其的使命。换言之,健身气功扎根于时代土壤繁衍至今,是在不同时代背景找准自身定位,于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变革中革新自身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思想与各种社会浪潮交织,不断磨合并推进了社会文化的演变,使得现代文化更加趋向多元、普世方面发展。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健身气功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价值方面表现出现代群众特点,不但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共建互利,而且渗透传统哲学、医学、美学、宗法学等思想以独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动作内容表现出来,更以其文化生态的平衡,促使健身气功文化在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道路。
健身气功起源于生产劳作,是人民在闲暇之余追求延年益寿而进行的身体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健身气功也作为其休闲娱乐的手段,以其简单实效的动作于民间广为流传。现代社会健身气功满足城乡人民身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体精、气、神的紧密配合,强调演练中呼吸和意念的协调关系,系统的演练对于人体机能代谢、经血流通、五脏六腑等起到积极功效。长期坚守还会磨练出坚韧的个性品质,发展出优异的柔韧性和抗击打能力。
新时代以来,健身气功作为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对于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的满足、社会运行的维持作用明显。健身气功的发展与政治关系不可分割,虽然不同时期有着些许差异,但总体上一直在政治控制下有序发展,通过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以达到社会治理与维护,而它自身所展现出的社会适应性也促就了社会的整体一致。在师徒关系的维系中,人的思想得到合理的控制,健身气功文化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促进各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以此维护社会稳定。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通过从事健身气功的练习,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创造出社会财富,进而促使经济与社会的共商共建。
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好几代人共建共享,才能极大地满足相应民族人民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岁月的变迁使得健身气功积攒了历史的底蕴,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于自身体系中不断发扬壮大。健身气功有其独特的价值涵养与机理融合文化,受到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人民的追捧和练习。而在其全球化传播进程中,健身气功构建出世界不同民族、族群交流的血缘纽带,西方的目光慢慢聚焦在文化底蕴浓烈的中国身上,并通过赛事与学术交流促使健身气功文化交汇共建,这样看来,以群众为基础的健身气功活动是人民文化建设、传导友谊、比试技艺的重要平台。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2月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4]然而在《汉书》就有关于“大舞”“消肿舞”的记载,健身气功虽然正式命名距今时间不长,但作为中华瑰宝有相当的历史渊源,回顾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道路,宗法制度与宗族族群文化的孕育过程,为健身气功的的灿烂文化提供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无论经济发展、政治格局还是文化建设、法治规范等方面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步入新时代后,民族社会开启了重要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健身气功虽然于宗法制度中发展起来,但现如今,其伦理价值、组织结构、思想观念都应该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例如,健身气功的传承方式不应延续以往长老家族固定圈子、师徒间一对一的传承方式,而是应建立在平等、民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建立社会成员间的多维互动,于“现代法理、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整合成员的凝聚力”,[5]提高参与者的自身素质,扩大参与人群的维度。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健身气功延续至今对于提高“文化自信”,[6]构建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显著作用。然而时代的车轮下,健身气功现今却面临岌岌可危的地步,社会中习练健身气功的人群普遍稀少,而学校里的健身气功课程开设也不能减缓这一衰败趋势。建国初期,健身气功的传播与发展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直管、学校教育普及与民间自行发展三个方面,在“两阶级一阶层”[7]结构影响下,中国习练健身气功的群体,大致划分为知识青年、工人与贫富农,这一时期的发展表现不平衡、不充分的趋势,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健身气功的小幅热潮,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国家社会制度、资源分配、文化建设等作用下,健身气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学校教育也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新时代下,习练健身气功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催生出健身气功表演、赛事等多样发展方向,在此期间健身气功迅速谋求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但现如今其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发展的危机依然使得其未来的道路不能一帆风顺。
中华优秀文化中道德修养占据重要地位。在如今“以德兴国”的背景下,道德建设的模范作用贯穿于各行各业与日常生活中,道德价值观念映射于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气功文化无论是基于实际参与还是理论构建都受到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几千年来中华悠久的历史,以文化为核心,健身气功已然将身体修行与道德修养融会贯通,“大量的道德摄生古训和深蕴着内外兼修功理要求的气功养生历史文献流传至今”。[8]虽说健身气功与道德观念的相生相伴,但是在经历悠久社会变迁中,需要在实际项目发展过程中,究时代之大潮流于伦理之理性分析,挖掘健身气功发展的新篇章与新思路。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遭遇了腹背受敌的困境,[9]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健身气功参与者更多的是踌躇与动荡,在维护民族自身文化的同时,又在西方体育文化面前不知所措。健身气功参与者多谋求“增进健康与文化”,[10]只有基于科学的态度,重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健身气功自我革新与发展中,冲破束缚,满足时代需求。
中国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模式中孕育出来,建国后,国家政体、社会制度、资源分配与经济架构重新造就出典型性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11]在这种结构体系下,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一定影响。而经历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再次发生巨变,使得扎根于民间的健身气功顺应时代变迁。社会体制的迅速变迁,影响了健身气功传承的社会性问题,家庭、乡镇、人口等众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健身气功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式健身气功传承模式,理应顺应新时代特征,家族气息的传承方式随着社会体制的前进,逐渐淡出健身气功传承中,新时代下,健身气功从家庭这个固定群体逐步扩充到全社会,师徒间的长幼尊卑最终走向民主法治,单向性一对一传承演变为多元化的传承路径。
健身气功的传承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基础之上”。[12]对于推进健身气功的传播与发展,需要深究其内在文化价值,运用适当的技巧技法,选择全方位的传播媒介与渠道,满足参与者的健身娱乐休闲需要,迎合大众内心情感诉求与宣泄,逐步扩大健身气功对受众人群的辐射范畴。
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前进的如今,信息传播途径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转换,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传播媒介现今已成为信息扩散的重要方式。加快新时期健身气功的普及与推广,应当着手依靠网络信息手段扩大健身气功的参与人群范围,形成基于宣传谋求发展的推广模式,由于现代媒体拥有传播速度迅猛、涉及地区广泛、交流互动频繁、传播形式多样等优势,所以其更有利于促进健身气功达到传承发展、合作交流的良性循环道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强健的体魄、愉悦的心境才跟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是促使形成健身气功发展的浓郁氛围,使健身气功融于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变为日常的一种习惯性运动,定然能为以后更好的普及与提高做出贡献。
当今社会所传播的健身气功是以几千年以来相关历史文献作为参考,并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成就,以“疾病养生、仿生养生、壮力养生、吐纳养生”[13]为目标追求,汲取其他传统体育活动的编排精华而综合创编形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有相关研究人员开始投入到改良健身气功套路、挖掘整理尚未成型的气功养生运动的行动中。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4]倡导以需求为依据,结合不同群体不同特点与追求,创编适应性的健身气功运动,针对各专业领域医师的意见,通过查阅参与者历往病史,以制定“对症下药”[15]服务。目前健身气功体系尚未完备,相关创编工作者应该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气功运动,向着多方位、宽领域、立体化方向迈进。
传统意义上的健身气功传习方式为家族或者师徒间的言传身教,但由于老一辈的师父们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就造成了这种传承形式的岌岌可危,而在其手中所掌握的珍贵文献资料也可能因为丢失而造成技艺技法的破碎性,在竞技体育主导的西方体育的强势统治下,健身气功稳步迈进愈发艰难,新一代的继承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泊认识,严重制约了健身气功当下推广的持续速度,“在传统与现代所构成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文化断裂的可能性已越发明显”。[16]诸如健身气功这样优秀的文化资源,如若不加以系统性的整理与归纳,则会造成杂乱无章的景象。这不仅不利于后续的传播推广,而且也有可能使其蒙受倒退与遗失的风险,更不利于对于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学术研究,故应使其经历“建构、结构、重构”[17]的过程。萌生于民间、于民间传播的健身气功由于受众群体较小,尚未形成成体系的完备脉络,所以在市场上竞争下,学术研究的开展程度愈况愈下,不成体系与规模的研究进程,使得健身气功在传承、保护、推广上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当今国家倡导扩充全民健身受益人群数目的背景下,健身气功致力于解决国民身体素质逐年下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健身气功对于国民健身意识的重构具有突出贡献,其最终定位于构建人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促使大众追求健身常态化,因而最终表现为提升国民总体身体素质水平。近年来,健身气功参与人群的活动范围日趋广泛,相关活动也层出不穷,对于自身运动项目体系的构建也日趋完备。在多元多样的运动项目中,健身气功爱好者就可依据自身身体水平与兴趣爱好,定位所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通过文献查阅,笔者发现当代体育休闲健身运动里,慢跑、散步等个人项目以及广场舞、燃脂操等群体类运动项目参与人数占据明显优势,而以休闲娱乐兼备健体养身的健身气功活动人群较为贫乏,作为悠久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抓住其涉猎人群广泛,传播推广广阔,场地设备要求简单等优势,优先明确大众受益人群,通过相关渠道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健身氛围,才能使得健身气功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前提下,融于自身发展优势,扩充在体育运动中的战略地位。
采取“先试点后推广”[18]的模式,以城乡为基点构建常态化独特性的全面健身区域,树立健身品牌意识,堆积民族品牌项目,以健身气功发展较好的城乡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构建金字塔式全民健身“上层建筑”设计工作,以基层为起点自上而下式稳步推进,在全国各地区依据当地相关地形、气候、民俗等方面特点,将当地旅游市场资源与健身气功项目融合开来,伴山水、依湖流、顺树林,倡导民风民俗文化内涵,引领品牌导向工作,努力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不同规模的体育赛事,而在其中发展较好、参与人群较多的赛事活动逐步提升至地方性乃至全国性赛事品牌。依山傍水地架构健身气功特色小镇,把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休闲活动两手推进,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
现如今,健身气功代际传承过程中,缺乏后继人员的问题日益显著,在老一辈同年轻一代的相互接替过程中,后续人员贫乏,代际传承出现裂缝,战略发展计划无法落实,有限的活动参与时间根本无法满足技术动作提高、人才延续培养的模式。为此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代际传承模式朝着规范性、系统化路线游走,通过健身气功传播途径对自身运动特点的宣传与交流,招募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稳健气功功底的人员加入,并且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道构建人才培养队伍,开拓人才资源的选拔与晋升路径,完备合理性的奖惩资金政策制度,以经济驱动调动人员参与活动、赛事,稳步推进人才培养、选拔模式,使健身气功人才代际传承的延续上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