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山西晋中 030800)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大学生对于自我定位不够精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适合的发展方向等都不够了解,并且不具备较为完善的求职能力,缺乏职业素养,在毕业后,往往不能很快就业,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十分模糊,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高校应当开展体育素质拓展训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他们了解职场,从而培养创造型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教兴国理念的普及,家长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许多高校纷纷开展扩招活动,每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屡创新高,然而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有限,唯有自身具备较高的水平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成为千万名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校期间成绩一般,没有获得万众瞩目的奖项,也没有远胜他人的一技之长,没有勇气和能力考取研究生,或者不愿承担辛苦。
有很多学生在踏入职场之前并没有进行一番深思熟虑,没有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等不能进行较为深刻、透彻的分析并据此确定适合自己的领域,因此无法准确地选择一个自己能够在其中如鱼得水的行业。例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很难担任推销员,他们无法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言、拉近距离,不能抓住客户的需求,从而吸引他们的兴趣。还有些职业只能够在特定地域中发展,例如种植花卉的行业,许多学生只能看到成本较低的花束经过一番包装后就身价倍增,却没能深入了解花卉的生长习性与特点,不能妥善地处理花卉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虫害、病害等,不能为其生长提供最佳环境,因此真正投入其中后发现完全无法胜任,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心理,才能够扩大销量,带来丰厚的利润。人同样也是如此,想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先对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进行详尽、细致的调研,根据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市场规律和不同行业的需求,并结合自身情况发现不足,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为适合职位的人才。但很多高校学生在入职之前并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完全凭借主观意识或者听从他人意见,奔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选择高薪行业,盲目付出努力,却经常面临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人才市场趋近饱和,个人没有突出的能力和丰厚知识,无法同其他人竞争;第二,某个职业具有区域性等特点,学生未能选择合适的地域,因此发展前景较差。学生不具备长远的目光,固然有其自身没能在学校中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原因,但有些高校没能注重大学生职场素质培养,也没有召开会议或者以讲座等形式为他们进行职业特点分析、人才市场剖析等,导致学生没有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我国许多高校都缺乏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不到位,仅仅是组织学生前往某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进行为期较短的观摩,或者在实验室中进行数据模拟与分析等,没能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只具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缺乏必要的能力与知识。还有些学生,在校期间聆听了几场讲座,并参加了诸如科创比赛之类的活动,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事实上,真正的职场要比学校中模拟出的环境复杂得多,学生只进行观摩也无法发现职业的本质特点,在职场中学生要面对的人也并非学校的评委导师,而是毫不留情地对他们进行批判指责甚至不会明确指出问题的客户和上司。另外,目前高校组织的职场演讲虽多,却终极无法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况,学生只听取讲座而无实际操作的经历,哪怕积累再多理论知识,也很难在实际中遇到完全相同的问题。实际问题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来探讨解决方法,即使问题存在些许不同,其解决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若是照抄照搬他人经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0世纪后期,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科技方面突飞猛进,许多人果敢地抓住了时机,取得丰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人物,例如马云、丁磊、马化腾等,还有很多中小型私人企业的创办者也在此期间发迹,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具备较高的学历,甚至可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在如今,坐拥庞大资产,令人心生羡慕。有些大学生在听取他们的事迹后,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是抓住他们“学历不高”的共性,盲目自大,在心中将职场挑战简单化,认为连小学文凭的人都能够获得成功、日进斗金,自己作为高水平人才必然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很快被击垮,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逐渐从自负走向自卑。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时,过多地采用这些名人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放大了精神的作用,而对他们的能力和学识只字不提。他们没有向学生解释一个重要的问题:学历与知识并不能划上等号,许多事业成功的人物确实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拥有无可匹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方面,他们就是专家和权威。另外,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名,忽略了对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实际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浅尝辄止,没能针对某个方向进行钻研,缺少特长,在进入职场后,无法用自己的闪光点吸引人才市场。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想要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与众不同、突出个性,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设计一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产品,要知道,一款毫无特点的商品无法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要想吸引广大客户,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有着更高的质量和新颖创意。通过要求学生开发设计具有独特之处的产品,或者让他们在现有的某种商品基础上进行改革,能够使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并提升创新能力。
在高校中,尤其是排名较为靠前的高校,很多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几乎没有受到过较大的挫折,一直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快乐和教师偏爱,不具备抗挫折能力,往往会在步入职场后稍遇打击便自暴自弃,或者无法忍受自己不如别人的事实、不能向他人虚心求教,遭到淘汰;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承受了许多批评,反而具备很强的抗挫折能力,百折不挠,最终能够获得成功。为了防止高分低能的现象,高校应当在教育学生时适当采取挫折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对于一帆风顺、有自负心理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让教师展现比他们更为强大的实力,从而让他们明白人外有人,摒弃自大心理,能够踏踏实实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整改。
有些学生在重压之下会丧失思考力和行动力,面对重大任务容易过于紧张而出现差错,或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容易产生生理反应,例如失眠和食欲减退等。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例如举办各种比赛,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他们能够适应充满竞争的环境。另外,还应当对学生进行较为科学和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缓解自身的压力,正确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不被压力击垮。唯有具备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堪当重任,才能在工作后让用人单位放心。
有些学生虽然健谈,其实并不清楚说话的技巧,或者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就职后,无论是与客户,还是与领导、同事,都需要进行频繁的交流,共同完成工作,若是缺乏较强的表达能力,不能清晰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很难与他人合作。高校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表达能力,能够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学会与不同的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缺乏实践能力,致使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模式,完成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蜕变。高校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未来职业的意向和期望,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答案,分组带领他们前往单位中进行实际体验。学校还可建立实训基地,在其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前去锻炼。此外,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职场信息,或者聘请在职的人员为名誉教授,请他们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对于职场而言,只具有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与他人携手合作,并在选择岗位前能够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做好人才市场调研,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够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并大放异彩。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改变现有的模式,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和培养其职业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为未来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