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析

2021-11-22 11:52薛金宏曹庆华柴光伟
武术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武术师生教学模式

薛金宏 曹庆华 柴光伟

1.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河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1

1 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1 互动

互动即为彼此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中,对于互动的内涵定义略有差异,但都认为其是彼此互为作用的能动过程。进一步研究认为,在互动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动作和/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1]

1.2 教学模式

国内对于教学模式定义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但对于其基本认识仍具有共性。多数研究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是指教学程序或教学方法的顺序;[2]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过程的范畴,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加以设计、协调、控制、反馈,实现一定教学任务的策略体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在体育教学研究中普遍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4]

1.3 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制定、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策略体系过程中,彼此互为作用的能动过程,并且在该过程中,互动多方具有动作和或情感的对等性或对称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承认学生的独立教学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中心论,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课堂,使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产生共鸣,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5]综上所述,武术课堂即为互动教学模式,在文武兼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技击动作和武德为主要内容,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相互作用,实现“德武合一、内外兼修”的规范化教学程序。

2 高校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现状

2.1 高校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类型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通过体育教学媒介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体育教学的效果,而互动的质量又与互动教学模式的类型休戚相关。有学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信息反馈观点和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体育课堂互动模式可分为双向互动模式、多向互动模式和多级互动模式。[6-8]林建等[9]从互动的深度考虑,又增加了多维互动模式,使学生群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互动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也有学者根据互动的主体构成,将体育课堂互动模式分成5种类型: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互动型、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互动型、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型、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互动型。[10]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叶志强[11]对武汉地区14名高校教师和420名学生的体育课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体育课堂互动模式有:师群独占型、师群主导型及师群+师个组合型。马玉芳[10]从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方面进行研究,将体育课堂互动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互动三种模式。武术课堂教学注重内外兼顾,是典型的体育课堂。武术教学实践种常采用分层次教学,所以,教学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和学生群体等不同层次间进行。基于此,可将武术课堂互动模式分为师群单向型、师个双向型、师组多向型、师生多维型与师生多级型5种主要模式。通过对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类,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便于加强过程管理,促进教学互动多维、多级进行。

2.2 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适用性

2.2.1 师群单向型互动教学模式

师群单向型互动教学模式正是为人诟病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仅从教师到学生,具有单向性。教师根据既定教学内容,单向传达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详,故而教学效果差,但是这种模式简捷高效,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及时完成和教学过程的严密衔接,适合简单易学的内容。

2.2.2 师个双向型互动教学模式

师个双向型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自身不足,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完善和提高。由于教学资源、教师精力与教学时间限制,不可能大范围适用,所以该互动教学模式适用于复习课或集体学习时对学生个体的纠错。

2.2.3 师组多向型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将学生群体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对各组分层教学,这种模式称为师组多向型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互动模式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分组。

2.2.4 师生多维型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将学生群体随机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学内容在师群、师组、组间和组内开展,实现课堂互动的多维化,这种模式称为师生多维型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加强了体育课堂互动的深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交际能力。

2.2.5 师生多级型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选取若干技术较强的学生作为助教,参与班级教学,课堂教学互动在教师、助教、学生群体、学习小组及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实现教学体育课堂互动的多极化发展,这种模式称为师生多级型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一定程度弱化了“教师权威中心”,有利于生生互动,但由于助教能力和教学要求存在差异,导致课堂互动出现异质性。

有研究从体育教学环节考虑,认为体育课堂互动具有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体育课堂环境的效应性、体育教学交往的相互性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等特性。[10]也有学者认为,体育课堂互动具有情景情感突出、非正式组织明显、类型多样统一、效果多元和反馈及时等特点。[12]体育课堂互动的多重属性决定了不同体育课堂互动模式的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所以,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中,不能局限于某一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选择地综合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高校武术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高校武术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局限性、教学内容性质与吸引力、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课堂学习的氛围、学习个体的差异成为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2.3.1 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源是武术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课堂互动必须依托相应的教学资源。在武术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教学场馆设施缺乏、器材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师资良莠不齐等问题,影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制约课堂互动的多向、多维和多级发展。

2.3.2 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吸引力

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课堂互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武术教学中对练技术学习的互动程度远高于单打技术,器械练习的互动程度也高于徒手练习。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面对吸引力较强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互动频繁;而面对吸引力较弱的内容,学生积极性差,课堂互动寥寥。

2.3.3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

课堂是教师塑造的世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与指导者,具有主导性作用,所以,必须坚持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中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接受性。在武术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对等性和对称性,这一关系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武术课堂的互动效果。

2.3.4 课堂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精神家园,是保障武术课堂互动有效进行的必备前提。教师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领导力,创设真实、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必然愿意交流沟通、互帮互助。同时,学生也充分调动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性,捍卫课堂学习氛围,保障武术课堂互动的良性运转。

2.3.5 学习个体的差异

学生群体由于人数众多,往往在身体素质、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而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武术体育课堂互动的深度与效果。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学习的重要基础,决定了学习的起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获得充分课堂体验的前提,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来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

2.4 高校武术课堂互动的困境

武术课属于技术课,多在室外或开阔的场馆中进行,师生之间互动频繁,课堂互动的质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但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却不尽如意。生生互动在体育课堂互动中处在微不足道的位置,学生学习小组并未形成有效互动的“功能群体”,[11]师生互动单向性明显,互动深度与维度不足,导致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武术课堂互动有效评价不足,多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几乎没有,未能形成良性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学实践中常说“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积极构建完善的课堂互动评价体系是走出武术课堂互动困境的必由之路。

3 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加强深化师生互动评价

高校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但在武术教学中,师生互动缺乏或其时效性常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互动评价机制不健全成为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根据弗兰德斯评价系统对教学效果的教学结构特征、教师提问与反馈特征、教学风格特征和稳态区特征四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由教师语言行为、教师非语言行为、学生语言行为、学生非语言行为、其他行为状态5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的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武术课堂师生互动评价体系。[13]师生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是一种外化的心理映射,师生对武术课堂互动的深层认识有时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因此,在加强深化师生互动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师生对于武术课堂互动的心理认知状况,以完善武术课堂师生互动评价体系。

3.2 重视构建“生活化”的生生互动评价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缺乏严重制约课堂互动效果。有调查发现,体育课堂生生互动的比例只有12.9%,远低于教师与集体、小组和个体的互动比例。[1]学生作为班级群体的一员,对身边的同学最为了解,拥有比教师更加独特的观察视角,所以生生评价能够对武术课堂互动进行客观评价。生生评价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进步程度,课外学习状况,甚至一些网络平台等方面考虑。将武术课堂学习生活化是课堂互动评价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生生互动评价的重要途径。

3.3 适当引入外部互动评价

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往往不局限于课堂,适当的引入外部互动评价可以作为武术课堂互动的重要铺垫,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结合高校武术教学实践,外部互动评价课可以从同行专家评价、校园文娱活动和校外武术竞赛等方面入手。适宜的同行专家评价可以为武术课堂互动注入新的活力,提供超越师生的视角,也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武术课堂互动。以校园文娱活动为契机,选送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参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武术课堂互动深度发展。校外武术竞赛对于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也可以达到与校园文娱活动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完善的武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到高校武术课堂互动的效果,也事关教学改革的成败。加强深化师生互动评价,充分考虑师生的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对课堂互动的心理认知状况;重视构建“生活化”的生生评价机制;适当引入外部评价,据此形成多位一体的武术课堂互动评价体系,促进课堂互动的双向、多维、多级发展,以实现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武术师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华武术
武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麻辣师生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