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武术教育研究

2021-11-22 11:52宁知娇戚虎吴学锋
武术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武术大学大学生

宁知娇 戚虎 吴学锋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1 武术教育性探讨

武术自产生那一刻,便有了武术传承教育,只是未把武术教育进行系统直观描述和分类。武术主体是人类,依附人的身体进行活动,武术动作便是技术的教育。武术以技能呈现外在表现形式,以品德熏陶内在人格。武术产生存活于古代文明大国——中国,武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相互贯通,便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教育。

1.1 武术技术教育

武术产生于古代生产劳动、军事战争等一系列的形式中,以各种身体姿势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传承与演变至今。武术最初的形态就是“胜利”,赢得战争的胜利,争取土地的管理权;赢得对手的胜利,获取权利的拥有权;赢得猛兽的胜利,享受食物的饮用权。武术最初本质“技击性”的充分展示和发挥,这时武术教育就是武术技击性的传授。从古至今,国家的争夺是武力的争夺,一旦国家大权在握时,防止夺权可能性,出现禁武现象。国家安定,需要国民的辛勤劳作,国民的身体健康决定生产力。武术是人们身体锻炼的形式,通过武术达到身体健康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武术的健身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热点,这是武术教育运用身体姿势来达到身心健康目的。国家安定、生活安康、社会繁荣,统治者对于武术技击性进行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人们对于武术的追求逐于娱乐性,在生活之余练拳、赏拳、议拳。和谐社会背景下,军荒马乱时军事武术,和平时代时健身武术和娱乐武术,都是以人为主体,通过学习武术技术动作,来表现武术外在形态,达到娱乐身心,赏心悦目的状态。

1.2 武术道德教育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社会秩序凭借道德不断完善和统治。古代各种学术流派对道德都极其重视并提出修养方式。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孟子又强调“尊德乐道”,荀子始将道德并称:“道德纯备,智惠甚明”。[1]老子的思想体系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2]在武术传承和发展中,武术道德教育一直贯穿于武术历史长河中央。武术道德是武术者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对于新时代社会的建设有其重要的作用。武术技术可以修炼人的外部形态,武术道德可以熏陶人的内部情感。武术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并肩而行,使武术千百年延续。武术道德教育从习武者接触武术之前就已开始进行,人品的考察、意志的磨练等一系列收徒程序。再之,习武时抱拳礼,以德建武等一系列的习武准则。武术道德教育对于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1.3 武术文化教育

武术是一系列的攻防动作为表现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形成系统的内在形式。武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习武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指导性功能,对新时代和谐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发展和传承中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之气看作是宇宙的本始物质。[3]阴阳学说对中国的医学、天文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武术也是在阴阳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武术讲究攻防,一攻一防,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武术的拳种是在阴阳学说中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太极拳最为明显。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4]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就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创立和发展。八卦掌的掌法原理遵循《易经》八卦哲学,通过八卦与丈的演化和八卦卦象来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等,以八卦图作为技法理论,体现了阴阳相生、奇正相生、八卦相荡的变化特点。[5]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通过一系列系统的、风格独特的流派和拳种为演练形式,使之达到高尚的道德准则,追寻和谐统一的境界。

2 大学武术教育“三层次”阶梯型研究

在新时代社会进程中,人才和科技是社会竞争两大主线。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人才知识储备、技能优化、人格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都起到关键性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结晶。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武术发展文化阵地。武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繁衍。学校武术教育经历几经波折后,逐步规范化、现代化,但仍存在问题阻碍现代武术教育化。本文结合新时代社会大背景,根据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主要特征,对大学武术教育进行层次阶梯型划分,对学校武术教育全面、系统地剖析,促进大学武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文武双全、德艺兼备的社会人才。

2.1 一层次:习武前提出未曾习武先习德

大学生经历紧张激烈的高中生涯和残酷高考战役,来到大学后进入新的校园环境,生活和学习有一个全新展貌。大学生活呈现丰富性、多样性、独立性等特点,武术在大学中不断找寻生存土壤和环境,各大高校都成立武术协会和社团组织。大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还遗留在影视作品中,影视作品促进了武术传播,但运用一定程度虚拟和夸张的手法,使大学生对于武术产生了较大的误解。

2001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武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将民族传统体育改为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设有自编自选套路、短棍和其他器械套路。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为了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都开有武术选修课程。在体育课的大范围中,武术只是体育选修课的一个项目,在教学中都遵循体育课的步骤和方法,失去了武术传承的仪式性和程序性。目前大学武术课堂,是根据国家和学校指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教师无权对学生进行筛选。古代武术传承主要以家庭式和师徒式方式,各个门派都有其门规,想要学习武技,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磨练。武术传承的第一关就是收徒,收徒并非只是挑选天赋好、悟性高的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品德修养。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句话就是对习武之前择的描述。武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使用的主体,品德高尚之人是为国为民的大侠,品德败坏的人祸殃苍生的恶人。在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武术界中尤其注重师徒关系。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推荐,师傅认可你的人品和道德时,会举办具有仪式感的拜师仪式。古人注重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是习武者的美德。在武术门派中,对习武者的品德、品行都提出要求,对待父母、师傅、兄长等都有具体的规范,违反者将面临着逐出师门的遭遇。

现代大学武术教育是体育课程的一方面,教师无权对学生的品德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考察。大学武术教育重视技术层面,忽视理论层面。《大学》中的首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一技术的传承,应当培养道德情操高尚、技术水平突出的综合人才。“习武先习德”“修技先修心”“以德建武”都强调了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学习武术技能之前应当学习武术道德内涵。大学武术教育应加强理论课程,以德建武,把理论课程放在技术课程前面,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武德修养引入到武术课堂中。武术教师应当重新正视教师职业,而不能仅把教育当成谋取生活的一种方式。师生之间的活动仅停留在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淡化了师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儒家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应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德才兼备,以“仁爱”对待每一位学生。高校武术教师应继承中国武者的风范,传承和弘扬武术道德魅力。在武术课堂中,注重武术的礼仪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二层次:习武中的自强不息、尚武精神

习武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入门先站三年桩、太极十年不出门等流传武术谚语,反映了习练武术过程长期性。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技法众多,内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但都强调习练武术过程对于人的意志和性格磨练。目前大学武术教育中,主要以技术为主线,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力。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校园充满着自由和个性,另一方面也弥漫着懒散和堕落。自1848年我国封建大门强迫打开后,西方列强在祖国大地横行霸道。在面临为难之际,提出“强国保种,国术救国”,国术就是中国武术,以武术来锻炼国民素质,提高国民武装战斗力。在新时代教育中,武术发挥着强健体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大学武术教育第二阶梯就是以武术为内容,锻炼学生身体,磨练学生意志。武术门派众多、博大精深,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传统武术,有炫目多彩的竞技武术。在大学武术教育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初级长拳、刀、剑,简化太极拳等为主。大学武术教学内容在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套路和实战中如何取舍和渗透,本文暂时不进行讨论。武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三路长拳有助于改善普通大学生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减脂作用。习练三路长拳对于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柔韧性和下肢力量以及速度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武术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单手握力、立定跳远、身体的柔韧度、肺活量等。[7]

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夫习练对大学生身体和意志力都有所磨练。房子地基不稳,就容易造成倾斜和倒塌。武术功夫象征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着持之以恒的追求。凡能够掌握这种功夫的人,一定是有毅力的成功者。[8]武术初期是考验习武者的意志品质,枯燥的基本功,每一个步型、手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锤炼,使习武者坚毅的意志力。习武过程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苦、敢于吃苦的精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提出:明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870万,还有这几年没有消化掉的大学毕业生,所以明年的就业压力很大、非常大,而且这都是一些高质量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在学业和就业过程,会遇到诸多复杂的难题,面对现实问题,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敢于面对和挑战。大学生习练武术更重要的是对意志的磨练,要敢于挑战自己,战胜困难。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习练武术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勇于挑战的勇气,以及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魄力。

2.3 习武后:为国为民敢于担当

武术根植于中国,遍布于世界,是中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习武者往往与“大侠”“英雄”等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在历朝历代中,军事是维护主权的拳头,军事与武术密切联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合分之间,往往伴随着战争。战场上武艺高强、英勇杀敌,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在古代有抗倭名将“戚继光”“常胜将军”李广、“武圣”关公等都是武艺高超、为国为民的英雄。在近代,西方列强用炮火撬开了中国紧闭大门,霍元甲、叶问、黄飞鸿等用武术捍卫民族的尊严。“东亚病夫”这是耻辱的称谓,为了摆脱这个不公平的待遇,中国提出“国术救国”,在《同胞们速练国术备赴国难》的文章中也说:“国难危急,兴亡有责,凡我同胞,分当救国,任侠尚武,发挥国宝,拳勇技击。”以武术锻炼国民体质,发挥武术的作用,在全国掀起尚武风气,磨练民族意志,凝聚民族综合力。

国家是由成千上万个“我”所构成和结合,但国在中央,有国才有我。在国家昌盛前提下,人民幸福才有意义。在武术教育中,通过自我的约束、技术动作的雕琢、意志的锤炼,磨练成德艺双馨、文武双全、敢于奋斗、勇于奉献新时代的楷模。在武术走进教育大家庭中,赋予武术新时期的涵义。武术教育是连续、递进、循序渐近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或跨层次进行。武术人的修炼过程先通过品德教育和熏陶、技术动作雕琢、意志的磨练,最后培养敢于奋斗、勇于奉献的武者。大学教育应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不是助长高层次人才的腐朽。大学武术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大学生“英雄气慨”,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相对于武术教育中的民族价值,注重“教化”是个体价值的体现。这两种价值取向构成了武术的核心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抱负,既有国家民族的大义,又有自我个人的小我。[9]

3 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武术具有技术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特性,是大学教育民族特色的体现,传统精神的延续,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推进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学校武术教育逐步规范化、现代化,但仍存在一些瑕疵。根据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主要特征,对大学武术教育进行层次阶梯型划分,将大学武术教育分为三层次,阶梯型逐步上升,不可跳层。一层次:习武前,提出未曾习武先习德 ,二层次:习武中,自强不息、尚武精神,习武后,为国为民敢担当。通过三层次阶梯型教学,使学生全面认识武术,以德建武,养成良好的武术品德;培养尚武精神,增强体魄,敢于面对磨难;培养有理想信念,充分开发个人潜能,拥有家国情怀,成为有民族气节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武术大学大学生
中华武术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武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