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翻译: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2021-11-22 11:52申丹丹温搏
武术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申丹丹 温搏

1.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2.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1]中华武术正处于国际化的重要阶段,想要真正走上国际道路,翻译是不可或缺的。翻译是连接世界文化的桥梁,是让各国友人了解世界文化的关键。“武术”的翻译在武术的文化传播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1 “武术”翻译现状

我国正处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武术“国际化”的重要阶段,要让武术真正实现国际化便要做好“武术”的翻译工作。但目前,“武术”翻译工作的现状却是供不应求,需求远大于实践,而关于“武术”翻译的研究则更加滞后。[2]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对很多内容能否本土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国际组织搭建武术平台传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想要深人了解武术文化,翻译的水平也是要不断的提高。[3]武术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武术翻译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4]

1.1 Chinese martial arts

武术曾是一种技术,由古代的军事战争传承而来。长此以往,“武术”便被译为“Chinese martial arts”,这也是在汉译英的数据库搜索中最常见的一种译法。但实际上,“Chinese”译为“中国的”“martial”译为“军事的;战争的”,“art”译为“美术,艺术”;艺术作品;美术作品;艺术技巧”,虽然“Chinese martial arts”译为“中国武术”,但多少有些许不妥。其一,随着生产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战争的技术早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当我们谈及今天的武术,更多想到的是武术的表演、竞技,武术的修身、健身等,而不是原先的古代军事战争传承的技术。其二,试想当谈及“martial art”而忽略“Chinese”时,我们是否能够联想到中华传统武术?“Martial Art”也可译为“身体艺术”,当谈及其时,人们是否会联想到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等?

1.2 Kungfu

武术译为“Kungfu”来源于李小龙带领中国功夫走向美国,李小龙演绎的中国功夫让世人惊叹,外国友人震撼于中国功夫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敬畏油然而生,从此字典上便有了“Kungfu”一词。但目前看来,功夫是否和武术相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武术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而功夫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它并不能够把所有的武术类型都囊括其中,不具有代表性。目前,还有一些国家习惯性的称武术为“Kungfu”,央视也通常用“Kungfu”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武术准确的表达方式。

1.3 Wushu

关于“武术”的翻译,1990年在国际武联成立时,便已将“武术”译为“Wushu”。将“武术”译为“Wushu”很显然是运用了英语翻译方法中的直译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策略要求译文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将“武术”译为“Wushu”不仅保留了“武术”原语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使“武术”原语的内在文化保存了下来,这也是我们所推崇的译法,因为这种翻译是基于文化自觉而来的,更是在中华武术方面坚定了文化自信。但是目前,在各种不同的刊物上、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中仍能看到其他版本,这说明规范“武术”翻译术语势在必行,同时规范后需广泛宣传及应用。

2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及途径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本国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对本国的现状有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对本国的未来有坚定的信心和展望,以及勇于担当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5]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龙去脉,不是文化的“复旧”,更不是文化的“全盘他化”或“全盘西化”。[6]“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的内涵主要有三层,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武术“根”的找寻与继承上的;其次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真”的批判与发展上的;最后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翻译思想的解读和正确把握上的。这种文化自觉使我们能够对武术的历史、精神与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武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把握,且对弘扬武术的历史责任能够主动地担当。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未来和发展道路充满信心。[7]

2.1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2.1.1 有利于建立对传统武术“根”的找寻与继承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是对过去本民族武术文化与历史有充分的了解与认知。马克思指出,历史是由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但历史不是在人们主动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的,更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从过去承接的条件下创造的,是既定的。[8]武术文化是历经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与演进而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根据文化三层次理论,武术可以分成以下层次:器物、制度、精神。器物文化层面包含中国传统武术的器材、服装以及技术等;制度文化层面包括中华武术段位制、技术等级制以及相关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中华武术的观念、思想以及价值观等。[9]文化自觉的本意是“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武术”翻译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引领国人不忘“本”,并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2.1.2 有利于建立对传统武术“真”的批判与发展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充分肯定了武术的文化价值。随着近几年我国文化的发展,我国文人志士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民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中国学者对自身武术文化的价值有了新的评估,看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真”,且更加坚定了自身的文化地位。在坚持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崭露头角,人们开始认知、学习其文化,且发现了其精髓所在,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得以被正确认知,其传播逐渐地从文化自觉走向了文化自信。如今,“武术”在翻译时不仅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更要最大化的保留传统武术的精髓,以建立对传统武术“真”的批判与发展。

2.1.3 有利于传统武术发展中翻译思想的解读和把握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是对未来武术文化的弘扬秉持坚定的信心。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政治经济还比较落后,各方面水平都不太发达,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宣传不到位,并且受国外先进文化的冲击,很多人产生了“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思想,盲目崇尚国外的文化与习俗,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以至于在翻译工作中倾向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缺少了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展现在世界面前,世界震惊于中国速度的同时,也接受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也同样震惊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及象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学习中国武术、热爱中国武术,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突破语言的障碍,做好武术的翻译工作。在武术的翻译及传播的过程中,“武术”译为“Wushu”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这种文化自觉能够最大化的传播中华武术,当国人走出国门看到武术时能够骄傲地说,“Wushu”源于中国,国人为武术文化骄傲和自豪,并自觉地弘扬和传承武术文化。

2.2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觉的途径

2.2.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费孝通先生曾说如果要开始跨文化交流对话,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基础,以获得高纵横比的“文化身份”,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10]在中国现行政策的指导下,在政府各部门的号召下,我国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各高校应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力量,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知“根”、追“根”的自觉性。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使中国功夫得以传承,而且还有助于塑造学生坚强的毅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奋进的精神实质。

2.2.2 加强思政教育

坚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一切事物,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加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充满信心和荣誉感,从而善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乐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深知这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分、国家的一部分。只有加强思政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深知坚持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很多思政内容,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诸如武术之类的传统文化,能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2.2.3 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产生的两种影响,然而,只有为其营造“潜移默化”的环境才能达到“深远持久”的效果。很多国人无法坚持文化自觉就是因为其没有处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中华武术相关专题、打造中华武术精品课程、邀请武术大师到学校开办讲座、创设武术社团并组织社团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同时,应利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广泛宣传、普及中华武术文化及精神,使武术随处可见、随时可见。良好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必定能引导国人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进行武术传播、“武术”翻译时坚持文化自觉。

3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途径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觉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1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自身的文化价值,且对其文化的未来拥有坚定的底气。[12]“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13]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出,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实现文化繁荣,无法建立文化强国,无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14]坚持文化自信起着最为坚实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文化自信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引领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更是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文化话语权的战略部署。武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基本,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本,更是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3.1.1 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武术已经成为国际友人眼中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武术在中国对外交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出去,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刻的自信,是道路和制度自信的源泉。[14]所以弘扬武术文化必须坚持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只有国人自觉认同其文化、坚守其文化、创新和发展其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政策和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开办为中华武术“走出去”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借此机遇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武术文化走向世界。

3.1.2 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培育中华武术文化话语权

武术在对外传播时,传播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其意识形态。武术在对外传播时,其话语权是本民族赋予的,我们理应担负起中华武术的文化话语权。[15]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Research Report on Oversea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显示,“武术”在英语圈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TOP100总榜单中排名第六,且在排名前二十项中有七项是武术相关内容。中华武术文化源于中国又归于中国,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武术文化是本民族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让原汁原味的中华武术精神与文化发扬出去。“武术”翻译也是如此,我们在进行术语翻译时,应该坚持自己的传统,不能在西方的语境下进行翻译,而是基于中华文化自信,使“武术”翻译最大化的传播武术精神与文化。因此,中华武术文化不单单在动作技能上有话语权,在翻译上也拥有话语权,以使传播出去的中华武术文化依然具有民族风采和民族特色。

3.1.3 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说到底,也是由其文化地位及文化水平决定的。中华武术通过“一带一路”、孔子学院逐渐走向各国、走向世界,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备受瞩目。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入使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观念,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勇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面貌。这一转变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不仅经济实力雄厚,更是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武术”在翻译时也应坚持文化自信,让更多人看到武术是中国的,从而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使本国的综合国力稳步前进。

3.2 “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信的途径

3.2.1 重视武术文化输出人才的培养

武术不仅技术动作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精神与文化更是使人们惊叹。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武术时,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兼顾中华武术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缺其一都不能起到传播中华武术的作用。目前,我国部分武术人都存在“重武轻文”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及训练过程中,偏重于技术动作的练习而忽视了武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倘若武术离开了文,它便不再是完整的武术。同时,在培养武术文化输出人才时,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准确的武术理论与实践,以确保国际友人能够接受正宗的中华武术教育。除此之外,培养武术文化输出人才时,要着重培养其术语的翻译,使其明白“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华武术文化。

3.2.2 加强外语人才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要完成“武术”的翻译,甚至于其他翻译,首先需要的便是外语人才。但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其学习和工作所需,首先必须了解的却是西方文化,使其易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倘若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容易缺失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前,我国院校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应充分认知、了解本国文化,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最终形成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外语人才应深知中华传统文化翻译工作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明白这不仅涉及一国语言向另一国语言的转换,更关乎我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及地位。此外,认真寻找中西方文化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振兴本国文化,发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最大化传播本民族文化。

3.2.3 加强体育专业与英语专业跨领域学科人才的培养

武术翻译集合了数门学科为一体。[16]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织,中华武术文化想要走出去,少不了各学科之间的交相呼应,更少不了体育专业与英语专业的跨领域学科人才。目前看来,我国对此领域的人才培育较少,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开设体育翻译课程,而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开设相关翻译课程。[17]事实上,在进行“武术”翻译工作时,体育专业知识能够为其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及理论,而英语专业知识又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及理论进行进一步准确的翻译,在遵从翻译“言之无误”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礼”,从而在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时,无形之中增加外来文化而削弱本土因素,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因此,加强体育专业与英语专业跨领域学科人才的综合培养也是“武术”翻译坚持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